2011年9月,李慧按照流程,将刚完成的论文,投给了编辑部在吉林的某家专业核心刊物。
四个月后,编辑部发回邮件,反馈了修改意见。
“流程一般都是,编辑部先看一眼,符合投稿要求的,再找两个匿名评审,反馈回来以后进行修改或被直接毙掉,最后进入编辑程序。”李慧说。
收到修改意见后,她异常开心,立即着手按照反馈意见修改论文。
然而修改完毕,再次发回后,却如石沉大海。“我等了大半年,在线投稿查询一直显示我的论文是‘在审’状态。”
李慧心急如焚,不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
赵晶也遇到过类似事件。
当时,他的论文也通过了匿名评审,反馈回的意见是:希望增加表格,“以清眉目”。赵晶做好表格,回发。接着,一等就是半年。在这半年里,他已博士毕业。
赵晶还是惦记。他打电话给编辑部,对方答:该刊现在不刊登博士生的论文了。
“可我现在毕业了,不是博士生了。”赵晶想据理力争。
“按你投稿的时间算。”对方答。
去年夏天,赵晶博士毕业,成为一名高校讲师。通过比较自己所遭遇的投稿经历,他觉得,某些良性运作期刊所遵行的审稿流程比较科学:
“先投稿,然后有两名学者进行匿名评审,所有投稿论文都会有匿名评审;再给作者反馈。作者进行修改,同意评审观点的,标明哪一页修改了;不同意的地方,写文字反证。然后再回复,再审查。如果通过,定期刊登。”
而不少时候,在国内发论文,却有不可预期性。这令博士们如雾里看花。
除了毙掉论文的理由不明确告知外,每个学术领域、每个学院评定的核心期刊目录也在不断变化。标准一般两年一变,有增有减。
“有时你奔着去的核心期刊,等你毕业时,也许就不是了。”赵晶说。但有些学校可能会有惯例,即以论文发表时的刊物级别为准。
然而,等论文发表出来,也很可能已经是一年甚至更久以后了。
“所以标明投稿时间和发稿时间就很重要。然而,国内部分期刊却没做到。这会带来一个很大的问题:因为收稿的时间可视为观点提出的时点,可以藉此判断谁是这一观点的首倡者。若不加标明,则会因发稿时间的延后,而丧失对某一新观点的发明权。”赵晶说。
讲究“送礼”和“走后门”
怎样才能把论文发出去呢?
也许,已经被许多人走出来的路,才是“正确”的路。
“很多人会告诉你,发论文,质量是最次要的,你得找关系,把钱送出去,还得送对地方。”几位博士都这样说。
而要找的第一层关系,往往是导师。
每个博士生,几乎都盼望着自己论文的前面,能加上导师的名字。这样,由“当然比自己大牌很多”的导师出面疏通关系,发表难度会降低许多。
博导们也很乐意帮学生发表论文,一是师生情分在;二是因为学生的水平,密切关系到自己的科研成果和学术水平。带上自己的名字发表,评职称时,也是加分选项。
从小立志当“臭老九”的李慧,刚读博时,还是决意全凭自己的研究水平发表论文。然而,等了一年之后,耐性全无的她终于拿着论文,硬着头皮去找导师。
李慧和导师关系很好,都是“坐冷板凳埋头钻研型”,对于发表论文以求名利,并不怎么热切争取。但在核心期刊发表两篇论文,是李慧毕业的必要筹码。
听了整件事情的经过,导师有些生气,但也无奈。她对李慧说:“我去想办法帮你发。”
导师出马,立刻见效。没过多久,李慧便听导师的话,将论文投到另一家编辑部在北京的核心期刊。“我的导师能和这家期刊的编辑说上话。”李慧猜测。
因为论文作为导师两个科研项目的成果,“版面费”可以从项目经费中报销。
“理科期刊很多都没有稿费,但收审稿费以及很高的‘版面费’。‘版面费’至少3000元,我的论文有个彩图,据说一张彩图至少要加1000元。但是最后我的‘版面费’一共多少,我没问过导师。”她说。
收到用稿通知那一天,李慧才真正把悬了快两年的心放到肚子里。“今年5月份发。”她指着用稿通知给记者看,却并无许多欣喜。
与此同时,程静(化名)也正在为能否顺利毕业而“迷茫、焦灼”。作为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博士生,她说自己和周围同学无一不在为论文而着急。
“和导师联名,请导师推荐;早作准备,认真修改,打通关系。”程静一口气道完博士论文发表“流程”。而她最终也交了5000元,发了一篇3000字的论文。
然而有不少同学对此很羡慕,因为他们听说,现在有的“版面费”已经五位数了。
在她看来,导师起到的作用始终是积极的。
校园里,一切好说。而一旦落实到“发表”上,便是一场关系和金钱的PK战了。
“这两个条件,几乎缺一不可。”已博士毕业近三年的法学博士郝佳说。
郝佳庆幸自己赶上了学校政策的好时候。彼时,她所在的中国政法大学,并未要求博士生必须发法学核心期刊。
“当时只要有出版号的,一般都承认。周围同学会比较认真地对待本专业年会的论文,希望可以最终编入论文集里,质量也都不低。”她说。
在郝佳的印象中,她读博时,周围同学都很乐意做研究,然后将自己的成果拿去发表。
“论文是让学界认识你的渠道。发论文的要求,会让你多少感到压力,催促你去研究东西。只跟着课程走,博士等于白念了。而且,有的博导同时还是硕导,可能没太多时间照顾自己的博士生。”她说。
当学校不得不将“核心期刊”提上规则时,之前宽松的气氛顿时紧张起来。打点关系、找导师帮忙、凑“版面费”……醉心于研究的同时,压力也相伴而来。
中秘传媒——最权威最正规的论文发表平台,100%录用发表!各学科、省级、国家级、核心期刊高效发表,帮您期刊发表评定职称!多年诚信经营,良好的大众口碑!咨询电话:0577-81181618 手机:13971174655 联系人:英文 官网:http://www.cnmishu.net/journal/
四个月后,编辑部发回邮件,反馈了修改意见。
“流程一般都是,编辑部先看一眼,符合投稿要求的,再找两个匿名评审,反馈回来以后进行修改或被直接毙掉,最后进入编辑程序。”李慧说。
收到修改意见后,她异常开心,立即着手按照反馈意见修改论文。
然而修改完毕,再次发回后,却如石沉大海。“我等了大半年,在线投稿查询一直显示我的论文是‘在审’状态。”
李慧心急如焚,不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
赵晶也遇到过类似事件。
当时,他的论文也通过了匿名评审,反馈回的意见是:希望增加表格,“以清眉目”。赵晶做好表格,回发。接着,一等就是半年。在这半年里,他已博士毕业。
赵晶还是惦记。他打电话给编辑部,对方答:该刊现在不刊登博士生的论文了。
“可我现在毕业了,不是博士生了。”赵晶想据理力争。
“按你投稿的时间算。”对方答。
去年夏天,赵晶博士毕业,成为一名高校讲师。通过比较自己所遭遇的投稿经历,他觉得,某些良性运作期刊所遵行的审稿流程比较科学:
“先投稿,然后有两名学者进行匿名评审,所有投稿论文都会有匿名评审;再给作者反馈。作者进行修改,同意评审观点的,标明哪一页修改了;不同意的地方,写文字反证。然后再回复,再审查。如果通过,定期刊登。”
而不少时候,在国内发论文,却有不可预期性。这令博士们如雾里看花。
除了毙掉论文的理由不明确告知外,每个学术领域、每个学院评定的核心期刊目录也在不断变化。标准一般两年一变,有增有减。
“有时你奔着去的核心期刊,等你毕业时,也许就不是了。”赵晶说。但有些学校可能会有惯例,即以论文发表时的刊物级别为准。
然而,等论文发表出来,也很可能已经是一年甚至更久以后了。
“所以标明投稿时间和发稿时间就很重要。然而,国内部分期刊却没做到。这会带来一个很大的问题:因为收稿的时间可视为观点提出的时点,可以藉此判断谁是这一观点的首倡者。若不加标明,则会因发稿时间的延后,而丧失对某一新观点的发明权。”赵晶说。
讲究“送礼”和“走后门”
怎样才能把论文发出去呢?
也许,已经被许多人走出来的路,才是“正确”的路。
“很多人会告诉你,发论文,质量是最次要的,你得找关系,把钱送出去,还得送对地方。”几位博士都这样说。
而要找的第一层关系,往往是导师。
每个博士生,几乎都盼望着自己论文的前面,能加上导师的名字。这样,由“当然比自己大牌很多”的导师出面疏通关系,发表难度会降低许多。
博导们也很乐意帮学生发表论文,一是师生情分在;二是因为学生的水平,密切关系到自己的科研成果和学术水平。带上自己的名字发表,评职称时,也是加分选项。
从小立志当“臭老九”的李慧,刚读博时,还是决意全凭自己的研究水平发表论文。然而,等了一年之后,耐性全无的她终于拿着论文,硬着头皮去找导师。
李慧和导师关系很好,都是“坐冷板凳埋头钻研型”,对于发表论文以求名利,并不怎么热切争取。但在核心期刊发表两篇论文,是李慧毕业的必要筹码。
听了整件事情的经过,导师有些生气,但也无奈。她对李慧说:“我去想办法帮你发。”
导师出马,立刻见效。没过多久,李慧便听导师的话,将论文投到另一家编辑部在北京的核心期刊。“我的导师能和这家期刊的编辑说上话。”李慧猜测。
因为论文作为导师两个科研项目的成果,“版面费”可以从项目经费中报销。
“理科期刊很多都没有稿费,但收审稿费以及很高的‘版面费’。‘版面费’至少3000元,我的论文有个彩图,据说一张彩图至少要加1000元。但是最后我的‘版面费’一共多少,我没问过导师。”她说。
收到用稿通知那一天,李慧才真正把悬了快两年的心放到肚子里。“今年5月份发。”她指着用稿通知给记者看,却并无许多欣喜。
与此同时,程静(化名)也正在为能否顺利毕业而“迷茫、焦灼”。作为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博士生,她说自己和周围同学无一不在为论文而着急。
“和导师联名,请导师推荐;早作准备,认真修改,打通关系。”程静一口气道完博士论文发表“流程”。而她最终也交了5000元,发了一篇3000字的论文。
然而有不少同学对此很羡慕,因为他们听说,现在有的“版面费”已经五位数了。
在她看来,导师起到的作用始终是积极的。
校园里,一切好说。而一旦落实到“发表”上,便是一场关系和金钱的PK战了。
“这两个条件,几乎缺一不可。”已博士毕业近三年的法学博士郝佳说。
郝佳庆幸自己赶上了学校政策的好时候。彼时,她所在的中国政法大学,并未要求博士生必须发法学核心期刊。
“当时只要有出版号的,一般都承认。周围同学会比较认真地对待本专业年会的论文,希望可以最终编入论文集里,质量也都不低。”她说。
在郝佳的印象中,她读博时,周围同学都很乐意做研究,然后将自己的成果拿去发表。
“论文是让学界认识你的渠道。发论文的要求,会让你多少感到压力,催促你去研究东西。只跟着课程走,博士等于白念了。而且,有的博导同时还是硕导,可能没太多时间照顾自己的博士生。”她说。
当学校不得不将“核心期刊”提上规则时,之前宽松的气氛顿时紧张起来。打点关系、找导师帮忙、凑“版面费”……醉心于研究的同时,压力也相伴而来。
中秘传媒——最权威最正规的论文发表平台,100%录用发表!各学科、省级、国家级、核心期刊高效发表,帮您期刊发表评定职称!多年诚信经营,良好的大众口碑!咨询电话:0577-81181618 手机:13971174655 联系人:英文 官网:http://www.cnmishu.net/journ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