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尔生物招股说明书显示,公司主营业务始于生物医疗低温存储设备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是基于物联网转型的生物科技综合解决方案服务商。海尔生物拟募资约10亿元,将募集资金投入三大项目,分别是海尔生物医疗产业化项目、产品及技术研发投入、销售网络建设。
海尔生物科创板首发过会
作为海尔集团旗下生物医药企业海尔生物,自4月2日上市申请材料获得上交所受理后,历经三个多月的时间内共遭遇了上交所六轮“轰炸式”问询,交易所分别对公司的独立性、同业竞争、行业领先性、境外客户等方面进行了反复询问,相较于其余企业大多为三轮、四轮问询的情况,上交所对于海尔生物的“关心”可以说是步步紧逼。
海尔生物于今日(7月30日)提交上交所上市委审核,根据当日晚间发布的科创板上市委2019年第17次审议会议结果公告,上交所科创板上市委同意海尔生物发行上市,这意味着海尔生物经过六轮“轰炸式”问询,最终获得了这张科创板上市“入门券”。
海尔生物曾于去年10月在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但随着科创板的开闸,海尔生物迅速折返,于今年4月向上交所提交招股书并获得受理。
从财务数据来看,2016年~2018年,海尔生物分别实现营业收入4.82亿元、6.21亿元、8.42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实现1.23亿元、6039.15万元、1.14亿元。需要注意的是,尽管2018年公司归母净利润超过1亿元,但该年公司归母净利润扣非后仅为5531.14万元。
需要提到的是,在申报科创板的企业里,海尔生物无疑是明星公司,作为海尔集团内部平台孵化的项目,海尔生物医疗控股持有公司42.3%股权,为公司的控股股东,背后实控人则为海尔集团。而海尔集团高管例如董事局主席张瑞敏、总裁周云杰、执行副总裁谭丽霞等均对海尔生物有间接持股。其中,谭丽霞为海尔生物董事长、周云杰为海尔生物董事。
尽管背靠大树看似好乘凉,但与海尔集团错综复杂的交集却使得公司运营的独立性受到质疑,这也成为监管层六轮问询中最为关心的方面。
历经六轮问询 独立性成重要考量
查询海尔生物六轮问询意见回复发现,在第一轮、第二轮、第三轮、第五轮中,上交所都对海尔生物的独立性问题进行了步步紧逼的提问。
第一轮问询中,监管层询问“公司与青岛海尔之间是否存在同业竞争,是否共用采购或销售渠道,公司对青岛海尔等关联方是否存在重大依赖。“公司的核心技术及相关专利权是否权属清晰,是否存在依赖海尔集团及其关联方的情况。”……
而第二轮问询中一开始便是继续追问独立性,希望海尔生物进一步说明公司治理是否符合财务独立等发行条件、是否存在海尔集团及关联方替发行人代垫销售费用、如何采取措施防止各上市公司与集团其他企业之间的同业竞争和利益输送等,合计提出了十一个具体问题。
第三轮问询监管层再度询问公司财务独立性,第四轮问询上交所没有直接询问独立性方面的问题,但第五轮问询上交所又进一步将独立性放在第一位,要求公司就与海尔集团共用商标、重合客户及供应商等情况作出独立性影响等说明。
可以说,上交所对于海尔生物的六轮问询中,独立性始终是绕不开的话题,也是上交所考量其是否符合科创板上市的最重要因素。除此之外,对于海尔生物的境外客户、科创板定位、毛利率等方面情况,上交所也进行了问询。
事实上,随着科创板揭开帷幕,科创板25家个股的活跃为大A股主战场提供了难得的兴奋度,而几家欢喜几家愁,与科创板“热闹”形成鲜明对比的是4家企业的黯然离场。7月29日,上交所发布公告依法终止了四家发行人的科创板发行上市审核,分别为木瓜移动、和舰芯片、诺康达、海天瑞声。
针对四家企业的终止审核,上交所也公开表态,坚持公开化问询式审核,依法终止四家发行人的科创板发行上市审核,是上交所按照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的改革要求,切实贯彻“以信息披露为中心”的审核理念,更好地履行审核职责、努力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具体体现。
上交所还强调:“相关发行人对上交所审核中重点和反复关注的发行条件、上市条件、重大信息披露事项未能提供合理解释,所评估和披露的科创属性和技术先进性明显不符合科创板定位,都可能导致发行上市申请被依法否决。”
因此,在上交所的一轮一轮的反复问询、努力问出“真公司”的背景下,这些正在排队等待的科创板拟IPO企业显然还面临着更多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