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媒体 > 正文

没人是你完全想要的样子

时间:2016-12-21 15:40:49 来源: 评论:0 点击:


不要由于别人不能成为你所希望的人而愤怒,因为你自己也不能成为自己所希望的人。

                                          —— 托马斯·曼

 

01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我们常常在电影里看到记忆力超群的角色,有人能够大段背诵《圣经》里的内容,比如《低俗小说》里的萨谬·杰克逊;有人能够瞬间数出洒在地上的牙签数量而后永生不忘,比如《雨人》中的达斯汀·霍夫曼。这样的艺术加工,使很多天真的人以为真的有很多人可以达到这样神奇的境地,甚至认为自己同样也是人,估计也差不到哪里去……】

 

新闻发稿护请加小徐QQ:940133106

很少有人仅凭天生的能力就可以拥有“神奇”的记忆力,如果你真见过那些“记忆力超群”的人,估计他们用了某种属于他们自己的方法,浇注了大量的耐心才可以做到。

 

据说列宁具有惊人的记忆力,其实就是因为他勤于动笔,曾写下了大量的读书笔记。

 

俄国文学家托尔斯泰也是这样要求自己,他的身边永远带着铅笔和笔记本,读书和谈话的时候碰到一切美妙的地方和话语都把它记下来,就像勤劳的小蜜蜂,不断地采集,不断地积累。

 

有些重大发现,往往是由一个简单的疑问开始,经过冥思苦想或从某一点上受到启示的。对任何一点良好的思索,哪怕是一丁点都不应放过,都要把它及时记下来。

 

如脂砚斋的《重评石头记》,沈括的《梦溪笔谈》,茅盾的《读书札记》,马克思的《数学手稿》,因此读书还要有怀疑精神,不能"尽信书"。

 

我们的大脑不是用来记忆的,而是用来思考的。

 

新闻发稿护请加小徐QQ:940133106

 

02  成长比成功更重要

 

【在成功学的逻辑中,如果你没有赚到“豪宅、名车、年入百万”,如果你没有成为他人艳羡的成功人士,就证明你不行,你犯了“不成功罪”!助你“实现人生价值”、“开发个人潜能”、“三个月赚到一百万”、“有车有房”、“三十五岁以前退休”……成功学泛滥于职场和网络,上进人群迷失在多款提升课程和短期培训班里,成功学大师满天飞,成功学培训蔚为大观成产业……当全民成功变成狂热风潮,成功上升为绝对真理般的、人人趋之若鹜的主流价值观,成功学就是一粒毒药,而信奉成功学的人就沦为牺牲品。】

 

 

曾经大热的《中国合伙人》试图用“成功学”来激励年轻人,重新打造青春梦。谁都不否认,成功,已成为这个浮躁时代每个人最迫切的期望。于是,书店里的成功学书籍琳琅满目,电视里的成功学讲座铺天盖地;但是有没有想过成功学到底成功了谁?有人说,你见过一个靠学成功学获得成功的读者吗?倒是靠讲成功学赚得盆满钵满的成功学大师有不少。

 

励志肯定没有什么错,因为人就是需要鼓励,但不能胡说。随着年龄的增加越来越痛恨许多的励志书籍,甚至觉得很多时候,“成功学大师”干脆就等于“江湖骗子”。

并且某种意义上,他们比江湖骗子还可恶,因为骗子最终只不过是骗走你一样东西,但是,某些成功学大师并不一样,他拿了你的钱,获取你的信任,而后把你变成更傻的傻子。

 

成功从来都不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事情,过去不会,现在不会,将来依然不会。对于我们来说,成长比成功了更广阔重要——并且这才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事情,才是值得人人都追求的事情。而成长其实只有一条路:积累。

 

 

03  改变心态

 

【成功学大师说,“想要成功,就要去模仿那些成功者!”】

 

大部分人迷信成功学鸡汤,因为那正是他们所期望的正能量满满、毫无恶意的生活。读者更愿意在故事中看到一个普通人,不聪明也不漂亮,甚至还有一点被人看不起,只是凭着自己的努力一步步征服天下。这样的传说才会在普通人的网络里生生不息。——仿佛得到了命运应许的安慰:他行,你就行!

 

看到那些原本“普通”的人变得不再普通,我们激动之余,会尝试着复制他们的路径:我们对生活的“估值”变高了,直到我们意识到现实与故事总是存在距离。

也许我们失望,也不平,但我们有什么可抱怨的呢?人家并不是天才,也没有取巧,唯一能抱怨的就是自己不努力,没有夜以继日地用功而已。热衷于从网络传奇中撷取人生智慧的人,往往会落下焦虑的后遗症。

 

他们理所当然地把这些传奇当作自我衡量的标杆,再心甘情愿地用它们打击自己。于是模仿,努力,随着时间过去了多长,就理应取得多大的成就,否则,就是哪里出了问题。结果不遂人意,被打击在地,遂不起,失去前进的动力。

新闻发稿护请加小徐QQ:940133106

 

如果你想改变你的世界,改变你的生活,首先就应改变你自己。如果你的心理态度是积极的,你的生活也会是快乐的;如果你心理态度是消极的,那么,生活也会是忧伤的。

 

 

相关热词搜索: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