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媒体频繁爆出“车内空气质量”问题,加上仍处争议之中的“沥青阻尼片致癌”风波,再次将车内空气质量问题推向风口浪尖。尽管“沥青阻尼片”是否是新车主要污染源、是否会致癌目前仍无定论,但当前新车内有严重“异味”的现象十分普遍。
业内人士指出,我国首个车内空气推荐性标准《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实施一年多来,并未有效改善新车内的空气污染问题。在当前汽车配件环保标准过低的前提下,将《指南》上升为强制性标准,不仅必要,而且迫切。
事件:“沥青阻尼片致癌”引关注
今年3·15期间,国家质检总局公布了去年汽车产品缺陷信息投诉情况,车内异味成为车主投诉最集中的问题之一。而近日,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曝光了多款豪车均存在车内空气污染问题。报道指出,坐椅中的皮革、发泡海绵,车内塑料材质的配件,车顶毡、脚垫里含有的化纤成分,以及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的各种粘结剂,都可能散发异味,气体中包括危害身体健康的甲醛、苯等有机物。此外,被广泛应用于汽车车内隔音的阻尼片,也被报道为车内空气污染的污染源。报道指出,送检的6款汽车的阻尼片,均含有70号沥青成分。一辆车约需要3平方米的阻尼片,沥青总用量大约为10公斤。由于沥青被列为致癌物,该报道引发广泛关注,也再次将车主的目光引向车内空气污染的话题。
本次央视报道涉及的豪华品牌车企纷纷回应称,目前所使用的阻尼片是安全的,可放心使用。目前,关于阻尼片致癌并无定论,也有业界人士认为此举过度夸大阻尼片的危害。而最新消息称,质检总局将从即日起正式启动对涉及的三大厂商车用阻尼片开展调查。同时,除对车企生产车型的环保情况进行调查外,还将要求三大厂商自查自纠,并提供相关技术报告。
走访:新车空气异味让人十分难受
记者走访发现,尽管阻尼片是否致癌,或是否为车内主要异味来源尚无定论,但新车有异味,已是购新车的消费者普遍感受到的问题。由于当前对车内空气质量缺乏国家强制性标准,众多车主即使感受到异味,甚至为之不快,也只能无奈忍受。
记者以消费者身份走访了佛山多家4S店,在问及车辆是否存在异味时,多数销售人员对新车异味习以为常,“新车没有异味根本不可能,购买后多开窗就没事,不会影响健康”。在与销售人员交流时,半数以上的销售人员并不了解去年已经开始实施的车内空气质量标准。记者对十多名车主进行随机采访发现,所有车主不约而同表示,新车存在异味大的现象。超过半数的车主表示,这些异味至少持续一年才会消散。部分车主还表示,新车异味对喉咙、鼻子和眼睛刺激作用很大,一些有鼻炎或者咽喉疾病的人表现最为强烈。
记者在参与众多新车试驾体验时也发现,各种新车散发出的气味让人十分难受,尤其在关闭车窗开启空调时,更容易产生头疼和刺眼之感。
困惑:推荐国标没多大威力
去年3月1日,国家环保部与质检总局联合发布的《指南》正式实施。作为我国乘用车内空气质量发布的首个标准,《指南》对车内空气中8种有害物苯、甲苯、二甲苯、乙苯、苯乙烯、甲醛、乙醛、丙烯醛设定了浓度限值要求。其中,苯的含量不高于0.11mg/m3,甲醛的含量不高于0.1mg/m3。由于《指南》只是推荐性标准,其象征意义远大于现实意义。
据悉,在一些维权个案中,车企和经销企业对于个人提供的检测报告,并不认可,很多车主无奈放弃维权。而去年12月,由22个地市消协组成的维权机构,首次公布了车内控制标准检测的数据,但并没形成多大的影响力。
业内人士指出,以个人或者维权组织开展的检测,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或改善车企对车内空气质量的重视,但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破解:《指南》应升级为强制标准
有商家坦言,因出台的相关空气标准不是强制性的,厂家的响应并不积极。有法律界人士认为,虽然推荐性标准可作为维权依据,但由于空气污染的损害难以量化,也很难界定这些伤害是由车内污染所致,即使通过起诉的途径获胜,也难获得较大额度的赔偿。
业内人士分析,《指南》约束力远远不够,目前迫切需要将推荐性标准升级为强制标准,并将车内空气质量与汽车生产准入挂钩,纳入质检部门的常规检查。同时,还应建立相应的惩罚机制,将车内空气质量好坏公示,让消费者以此作为选购车辆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
提醒:
车内有异味要常开车窗
佛山有家具制造商坦言,甲醛等有害物质的对外释放是一个相当缓慢的过程,甚至可长达数十年。同时,加上汽车使用环境的复杂性,有时会长期在太阳下暴晒,这会加剧车内有害物质释放,并导致形成高浓度的有害空气,危害人体健康。
由于挥发性有害气体具有缓慢释放的特性,目前改善空气质量的方法尽管很多,且有助于改善车内空气质量,但无法彻底解决甲醛等污染物对人体的伤害。所以,对于存在异味的车辆,车主一定要养成开窗透气的习惯,加速空气流动,减少车内有害气体的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