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家说,“良知是人类最珍贵的医药,有了它,世间便充满了光和力量”。
500年前,被称为“两个半圣人”之一的明朝大儒王阳明,创立了著名的“心学”,风靡亚洲,其核心宗旨便是“致良知”。
“良知”是一个国家、一个产业、一个团体、一个人的灵魂和基石。
曾几何时,在强大的利益和权力驱动之下,中国社会面临一种“良知麻木”、“道德滑坡”和“信仰缺失”的局面。知识界曾发出过这样的感叹——“中国的魂丢了”。此言一出,引起国人共鸣。
2010年,我国最大的清香型白酒企业——汾酒集团,提出了“中国酒魂”的定位,并形成自己的品牌文化体系。很多人认为,这是一场及时的“高大上”的“中国酒文化”的传播与较量。
但是,更多行家却认为,这是一场深层次的基于中国“品质工艺、工匠精神、良知诚信和精神信仰”的认知与较量,是对白酒产业一次全方位的探源、正名、和自醒,是在为中国白酒寻根找魂。
“中国酒魂”体系“第一次解决了中国白酒的‘本源问题’、‘标准问题’和‘价值评判’”。白酒的历史到底有多悠久?品质到底好在哪里?未来的价值方向在哪里?这个产业值不值得尊敬?
在中国改革开放后的一段时间内,至少在“新世纪第一个十年”以前,中国白酒一直宣扬的是外在的权力、身份、地位、面子、高价等。很少有企业高屋建瓴站在全行业的角度,从“文化寻根、技艺风格、道德诚信和产业价值”上,展示白酒作为中国独有酒种的魅力。
汾酒也是如此,改革开放后,尽管汾酒在1988-1993获得过“六连冠”,赢得如雷贯耳“汾老大”的名声。但是并没有真正找到“产业和自我”的价值卖点。
直到“中国酒魂”的出现。
“中国酒魂”以无可置疑的详实历史资料,确立了中国白酒的“三大源头——国酒之源、清香之祖、文化之根”和“四大贡献——中国白酒产业的奠基人,中国白酒酿造技艺的教科书,传播中国白酒文化的火炬手,见证中国白酒发展历史的活化石”。
从此以后,汾酒形成了一种“肩负产业责任,输出文化价值,笃信品格技艺,坚守道德信仰”四位一体的传播理念,被业界称为“汾酒新思维”。这个时期,基于历史真相的“良知”与“信仰”成为汾酒品牌传播的主旋律。
汾酒“酒魂信仰”的推出,以及后来做的一系列酒文化活动,让外界已经感受到:汾酒这种“高大上”的思想品格,并不是在做做腔调,装装样子,而是实实在在为中国白酒产业的未来,行与思,鼓与呼。
汾酒集团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经说过这样的话:“汾酒绝不会做‘赢了商业利益,输了道德良知’的事,这会让老百姓戳脊梁骨的”。这种品格、高度、情怀,不是一般的企业能做出来的。非深爱者不能珍视,非忧思者不能壮怀,非担当者不能坚守,非大智者不能沉潜,非高瞻者不能引领。
众所周知,当前,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信息共享和社会透明将大势所趋,人人都是监督者,都是探求真相维护正义的思想者。未来,随着中国政治生态和经济生态的大转型,“良知诚信”将越发显得重要,一切人和物都将变得不再神秘,都将放在阳光下接受世人的评判。
中国白酒产业能否从原料—工艺—包装—宣传—饮用—服务—文化等各个环节,重塑和建立一套符合国际化视野的“产业价值观”?能否建立一套经得起历史和时代检验的“良知价值体系”和“信仰营销系统”?将越来越决定这个千年传统行业的未来命运!
以这样说,中国白酒遭遇的所谓“消费断层”,本质是处于社会转型期,人们对力量的盲目崇拜,无论是拜神、拜金、还是拜权,高攀不上便迷茫、困惑、悲观、愤慨。其实,任何对力量范畴的讨巧和努力,都只能南辕北辙,唯一的解药便是“良知的力量”。只有以“良知”重塑中国人对酒的态度,才能照亮白酒的未来行程。
“转变人们对白酒的态度,重塑白酒品质、品味、品格之魂,构建‘致良知’的生产及传播体系,大幅提升白酒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形象、地位和价值”——这正是“中国酒魂”和“汾酒1510品质工程”,肩负的历史使命与时代责任。
当前,中国的政治生态正在发生重大转变,“新常态”正在提升和重塑中华民族的道德与良知,诚信与尚美。“中国酒魂”和“1510品质工程”的传播,是在中国唤起一种“良知”,以“魂兮归来”之精神,来重构中国白酒的价值谱系,引导和提升“纯正健康的可持续消费潮流”。(汾酒1510系列之四十七,更多精彩请搜索“汾酒1510系列之+文章序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