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医生正在舞台上演讲。
剧场一片漆黑,一束光打在他的身上,勾勒出清晰的轮廓。他哽咽着,满眼都是泪水,讲述着曾经遭遇的那些磨难。观众们在台下默默地流泪,听众如同自己经历一般,感受到讲者对于生死的认知。
如果没有到过造就现场,可能不会明白,为什么张强医生的演讲会在剧场中会产生如此动人的状态。讲者描述着自己经历的情境,还原着自己的经历,听者全神贯注追随着演讲,在脑海中构建一个全新未知的领域。
演讲,无疑是获取认知的进程中最为快速、直接、动人的方式。
范晓枫是一位出色的芭蕾舞演员,也是一个在舞台上坚持了数十年的舞者。
当我们探访她的练功房的时候,她正在排练。跳着跳着,肌肉酸痛,趴在地上让同伴给她在背上贴胶带。贴完了继续跳。
这就是她的舞者生活,这样一位演讲者在舞台上认真讲述的时候,她的双腿一直在发抖,她的声音也一直在颤抖。尽管如此,她还是赢得了听众热烈超乎寻常的掌声。
真实,是演讲的第一要义。
她真实地表达了自己做为一个舞者去创新的艰辛,痛苦,欲望和不甘心。这对于听众有着巨大的撕扯力量,因为当一个人全然真实地给你打开一个全新的世界的时候,她的世界的痛苦或者悲伤,都会引发我们大量的认同和同情。
这就是那二十分钟可能带来的穿透力,从讲者传递到了在场的五百多位听众,传递到更多的互联网上观看视频的人。
演讲又是一种充满了仪式感的沟通。
谷好好是上海昆曲艺术团的团长,当我去拜访她的时候,她刚好结束广州的巡演回到上海。一出“临川四梦”的戏,让她一周内赚回了数百万的票房。
我们一起聊演讲的话题,过去数十年她怎么就从闺门旦变成了刀马旦,怎么从一个梅花奖的获得者转身成了戏曲团团长,怎么让一个入不敷出,人均收入菲薄的戏曲团成为满场叫座的娱乐供应商。这都是好故事。
所有的这些深入曲折婉转的故事,在她出场的那一瞬间,从故事变成了艺术。
当灯光亮起,一个扮上的杜丽娘,在台上咿咿呀呀地唱了起来,昆曲绮丽柔绵的曲调,顿时把听众带到了遥远的历史之中。这时候,谷好好走上台来,起手走势,与杜丽娘交错而行,站到了灯光下。
一场二十分钟的演讲,成了一场穿越时空的演绎。
剧院式的演讲就是这样一种独特的产品。
当我们在静静聆听,我们其实是在期待着享受一场思想的盛宴。无论对于演讲者,还是对于听者,进入剧场都是一种心理暗示,这是一段全然安静,全情投入,共享认知的时光。
这是一种仪式感的表达,而且,这种表达并不以讲者为中心。
廖宇,造就的讲者之一,在演讲完后写了一篇感言,他说,“自我主义者在这里无疑是渺小的,观众在这里不是一个整体,而是上百上千的个体。方寸之间,观众传递给我的不是挑剔,而是渴望。”
如果你站在造就的舞台上,你会发现演讲其实不是在成就自我,而是在成就他人,是给予,是分享。
引力波是距离我们最为遥远的科学知识,当引力波的模拟图在巨大屏幕上缓缓运转推演的时候,LIGO组织的唯一一位中国科学家曹军威教授大声问,你们觉得这美么?听众齐齐声答:美!
那是一种获取知识的快乐。
做机器人是一件听上去很酷,实际极其漫长无聊的事情。当立志于用传感器治理中国雾霾问题的科学家李一帆,在演讲中放了一段他如何收集传感材料,做成了一个智能戒指来求婚的视频,听众边听边笑得前俯后仰。
那是一种心照不宣的认同。
所以千万别以为,演讲的舞台是虚构自己高大上形象的发布会,演讲是可以定制的,可以虚构的。只有当你有新的发现,做出了新的改变的时候,才会让你有真实的冲动去分享知识给别人。
自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不少媒体巨头纷纷遭遇运营困境。我所在的环境中,不少行业领袖纷纷转向新的行业,传统媒体就此式微。
十年后的现实远远比剧本更有想象力。
谁都不会预想到的是,新闻发布会上最受关注的不是台上的嘉宾,也不是台下的记者,而是占据大面积座位的网红们。
她们在各大直播平台上,有着数以千万计的粉丝,她们用自己最为鲜活生动的方式,向粉丝们直播当下发生了什么。
这是一种以人代替组织的传媒模式,而在这种模式中,传统的编辑意志被转移了代入了,网红的视角是全新的旁观者视角。
剧院式的演讲也是一种新的认知表达方式,用来产生共鸣,激发兴趣,分享知识和梦想。造就想要创造的就是一种独特的演讲体验,在这种体验中,人们彼此认知,彼此熟悉,彼此认同。
每一个你我身边的素人,都可以是造就的演讲者。每个人都有着创造、创新的力量。
我想,那就是造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