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人物 > 正文

《我的前半生》导演:我没有为罗子君呐喊

时间:2017-07-26 16:37:32 来源: 评论:0 点击:

  采访导演沈严前,他的助理善意提醒《环球人物》记者,最好回避一下关于“改编”的问题,大概是怕引起导演不快。沈严执导的电视剧《我的前半生》播出之后,关注度节节攀升,有人追剧追得如痴如醉,也有人不断围攻吐槽。对亦舒原著的大幅度改编就是“槽点”之一。作为香港言情小说“教母”,“师太”亦舒的粉丝力量自然不可小觑。

  但没聊几句,沈严自己就大大方方地谈起了这个问题。“作为导演,肯定是认剧本,而不是拍原著。”在他看来,改编最难的就是“落地”,为此一定要放开思维。一个发生在上世纪80年代香港的故事,被挪到了今日之上海,此时此地,自然早已不同以往。

  采访之时,沈严已身在《凰权·弈天下》剧组,新一部古装IP大戏正紧锣密鼓地拍摄,但他仍密切关注着正在热播的上部戏。沈严最近在电视圈可谓炙手可热,一个月前,他刚凭借《中国式关系》与导演刘海波一起获得上海电视节白玉兰最佳导演奖,如今又凭借《我的前半生》收获了一张漂亮的成绩单,“反响这么热烈,真的没想到”。

  女性的职场进阶与情感选择

  《我的前半生》开篇就走了一步“险棋”。电视剧要讲述的是一个关于女性独立与自我成长的故事。它“欲扬先抑”,一开始将女主角的人生摁入谷底,然后再让她破釜沉舟、触底反弹。

  于是在前几集里,它从方方面面给观众展现了一个非常令人生厌的女人:马伊琍饰演的罗子君是一个锦衣玉食的全职太太,不通人情世故,完全以自我为中心。她的日常就是流连于商场、美容院,并不时地在朋友圈里晒晒自己的高档消费与“幸福生活”;她像个私家侦探一样密切关注老公,对婚姻严防死守,紧盯老公身边的各种女性,却完全体会不到老公在外的压力,也感觉不到老公身上、情感上发生的细微变化;她可以因为捕风捉影的猜忌闯进老公的公司,在大庭广众下大骂女同事“狐狸精”,让老公颜面尽失;而她还理直气壮:为了婚姻,教养什么的,简直不值一提!

  这样的女子,不仅丈夫嫌弃,小三插足,婚姻一败涂地,还被观众讨厌。一般来说,让自己的主角受到观众认同,继而产生代入感,是电视剧最普遍的观看心理,《我的前半生》未免把自己的“女一号”黑得太惨了一些。于是,观众纷纷怀疑,这样一位颠覆常识的女主角,如何在之后的剧情里撑起大局。

  但是沈严非常清楚自己在干什么,这种强烈的戏剧性与反差正是他所追求的。他坚信,《我的前半生》能在后面的剧集里,像女主角那样为自己扳回一局。

  果不其然,随着情节推进,电视剧不断抛出新的亮点与话题。观众的注意力也随之转移。他们关注子君由一个全职太太进入职场,一路成长、蜕变,成为一个能够自食其力的人;关注子君与靳东饰演的“职场领路人”贺涵的情感变化;关注女性在事业与爱情间的抉择;关注中产家庭的婚姻困局……

  在沈严看来,这些话题之所以如此牵动人心,引发网友的热切讨论,很大程度上归功于马伊琍、袁泉、靳东、吴越等演员对角色的成功塑造,“我想借子君这条主线,展现都市生活中各阶层人的生存状态,金领、白领、蓝领……”

  作为一部都市情感剧,《我的前半生》在很多方面不落窠臼、反“套路”。比如在主要人物从事的行业方面,选择了相对冷门的咨询业。正式拍摄前,沈严还与主创们对该行业进行了精细地调研,演员们在拍摄前也进入相关公司进行体验、采访。剧中男主角贺涵的许多金句,被网友收集成一部职场进阶教科书:

  “你一定要做到可以取代任何人,然后再考虑做到,任何人都不可以取代你。”

  “即使是吃饭时间,也要有效地利用起来,去做点什么或者学点什么。”

  “身在职场,实战之前,必须预演,以排除一切意外的可能。”

  热播剧之所以能成为热播剧,不仅有收视率,还得有口水仗。《我的前半生》引发的最大争议就是子君是不是成长了?一些女性主义者们质疑,子君自始至终都没有离开男人而获得真正的“独立”。还有很多全职太太看了这部剧后很紧张,认为这部剧在告诉大家,只有自己挣钱,女人才有尊严和自主。

  沈严说:“我深知照顾家庭与在外打拼同样辛苦。婚姻出现问题根本不在于太太是否全职,而是因为偏见,以及夫妻双方一些思想、意识的距离。”沈严说自己并非一名女权主义者,“女性不必那么极端地宣扬自己的独立性,并不是说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才能在情感关系中占据制高点。我不觉得这部剧是在为女性呐喊,我只想站在平等的立场上,探讨现代都市中的两性关系。”

  一支广告打动陈道明

  婚姻、家庭、社会变动中的伦理情感,这些议题在2004年沈严的第一部电视剧《中国式离婚》中就显露端倪了。或者更早一些,在他早期的职业生涯中,这些元素就已经贯穿。

  沈严是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87级学生,同届同学有导演管虎等。大学毕业,当时的影视剧市场远远没有今日之火爆,机会难寻,他于是南下广州,加入广告行业谋生。沈严在这行打拼了10多年,创作了好几百支广告,成为中国广告行业里数得上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成名作是那支妇孺皆知的“雕牌牙膏”广告。广告以小女孩的视点开始,“我有新妈妈了,可我并不喜欢她”。接着穿插牙膏、微笑的脸、洁白的牙齿、弯弯的月亮等镜头,最后小女孩旁白:“她好像也没那么讨厌”……在短短30秒内,有紧张的人物关系、心理冲突,有意象的贴合、温馨的家庭生活画面,还有矛盾的化解和剧情的反转,非常务实、亲切而具说服力。

  虽然获得了许多国内外的奖项,在业内奠定了地位,但广告拍多了,一来沈严感到自己陷入重复的思维模式,越来越难以突破自己;另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深入发展,广告主的要求越来越苛刻,广告行业成为年轻人的天下。为了延长职业生涯,沈严开始谋求新的机遇。正在这时,演员陈道明和他的经纪人王京花将沈严推荐给了《中国式离婚》的制片人。

  “陈道明可以说是我的恩师”,至今沈严提到这位实力派演员,仍充满敬意与感恩。两人结识于“利郎男装”的广告,之后又通过一系列合作,建立起对彼此的信任。执导《中国式离婚》,沈严以“没有拍过任何长片的广告导演”身份,与陈道明、蒋雯丽、吕中等高配置的班底合作——他的电视剧导演生涯一开始就有了令众人羡慕的高起点,但同时也让他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原本一直觉得自己在调控摄影机,对于现场的控制力等方面还是有把握的,但电视剧的体量真的比广告大多了,从精神到体力,都需要更多投入。面对一个庞大的团队,从演员、幕后人员到投资人,除了专注创作,还要协调各种关系。拍到一半的时候,我都快支撑不下去了,幸亏身边的一帮兄弟支持。”

  最终沈严不负众望。《中国式离婚》聚焦婚姻中一些隐秘的角落,展现一对夫妇从相爱、冷漠到彼此伤害的过程,揭开了一纸文书掩盖的婚姻关系中的种种不堪。沈严拍出了一种残酷的真实感,电视剧获得了好口碑。

  此后,沈严并没有急躁冒进,直到3年后,才拍出自己第二部电视剧作品《我们无处安放的青春》。为了追求理想的画面效果,这部电视剧仿效电影,用全胶片拍摄。有观众评价,“就镜头语言而言,堪称中国最好的剧集。”沈严说:“我希望拍完每一部作品,都可以骄傲地告诉别人,‘这是我干的活!’我不着急,可以慢慢准备,业余时间就拍些广告,直到挑到好的剧本。”

  在沈严看来,“走心”的剧本就是成功的一半,他后来执导的《手机》《辣妈正传》《中国式关系》,这些口碑与收视俱佳的好剧,都脱胎自好剧本。其中,2016年的《中国式关系》继续了他的“中国式”系列,讲述了陈建斌饰演的体制内官员马国梁因缘际会离开官场,转战商场打拼的故事。电视剧以他为主线,见证了体制内外各种有形无形的关系网络,直面中国式的人情关系,在犀利中见温暖,于幽默中见智慧,但这一切仍包装在一个家庭纠纷与都市情感的故事外壳之下。

  “10多年来拍摄这些现实情感剧,您镜头下的人物发生了一些什么变化?”记者问他。沈严回答道:“很多人类情感的主题是亘古不变的。但这些年,时代发生了一些变化,价值更加多元,情感关系看似更不稳定。不过,当这个阶段过去,压抑的情感被释放了,一波离婚潮也经历过了,物极必反,我感觉如今的人们更趋于回归家庭。”

  电视剧最重要的是故事与演员

  演艺圈里不乏个性十足、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在交流过程中,沈严给记者的印象都是谦逊平和的,但在平和中也透着一股力量与坚持。他将自己定位为一名职业导演,“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我生产的是商品而非艺术品”。“艺术家通常可以直面人生,直面自己的穷困,直面别人的咒骂”,而他懂得妥协,会迎合市场与观众,虽然有时仍会伸出犀利的触角。

  拍摄时,沈严倚重演员,给他们最大限度的自由,“演员是导演思维最直接的传达者,所以导演必须理解演员,理解自身与演员休戚与共的关系。”他的导演生涯中不乏与明星大腕合作的经历,“他们就像武林高手,跟他们过招会带给我很多东西。”

  比如《手机》中的王志文,对于剧组、服装、道具、灯光的要求达到了苛刻的程度。现场情境只有达到了一种“真实的假定”,他才能奉献出真实的表演。“但只要达到这些要求,他就能听取你的意见,完全不像传闻里那么不好合作。”

  又比如老搭档陈道明,“他其实不像媒体形容的那么高冷、严肃,在片场他是一个非常具有娱乐精神的人,很会活跃气氛”。

  这一次,陈道明在《我的前半生》中友情客串,出演经营一家类似“深夜食堂”日本料理店的老板,剧中人物的情感戏都在“食堂”这个场景中发生。

  接到这个角色,陈道明反复和沈严探讨了两个问题:第一,这条游离主线的人物线索是否好看;第二,它是否会太好看,以至于抢戏。这两个问题显示出他的专业性与气度,让沈严非常感动,最终陈道明的角色为《我的前半生》增添了另一种色彩。

  圈里人都知道,电视剧导演难干,既需要主持大局,也需要穿针引线。好在多年的广告生涯,教会了沈严倾听,也教会了他想尽办法去说服。他说:“广告与建筑非常像,有内部结构,也有外部质感,成熟的广告导演脑子里充满技巧和方法,让结构合理,让画面吸引眼球。”比较起来,电视剧导演最重要的素质还是讲故事的能力,因为到头来,大部分观众在意的还是剧情好不好看。

  沈严说自己比较喜欢知识分子、小资情调的题材,对于那些夸张、恶搞、热闹的题材不感冒。至于角色,他毫不讳言自己偏爱模糊、暧昧的角色,比如《手机》中的严守一,折射着中年男人的精神危机,而“太过黑白分明的角色,实在很无趣”。

  拍《中国式关系》时,有一次他和陈建斌发生争吵,因为沈严不愿意给剧中人物下道德评判,总想着要为负面人物找一些人性化的出发点,所以角色总是在纠结、摇摆,陈建斌说他,“你这是拍艺术电影,不是拍电视剧”。“我觉得他说得有道理”,沈严听取了他的意见。

  总有人问沈严想不想拍电影,毕竟比起电视剧,电影更能突出个人化的风格。但他说:“一直以来都是机会带着我走,我没有刻意追求突破与转型。”正如他的作品,不求花里胡哨、出人意表,惟求精确、务实与落地。

  作者:《环球人物》记者赵晓兰

相关热词搜索:罗子 导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