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录取名额少,山东江苏考生水平高、试题难,因此在这些地区考大学最难。这种普遍印象准确吗?究竟哪里考大学最难?
文|史祥莆
中国大多数地区的考生和家长都有理由认为,比起其他地区,在自己省份参加高考实在是吃了大亏。
山东、湖北等基础教育大省,考生人数众多,考卷题目最难,录取分数线最高,还被要求向其他省份输出大量招生名额,最让考生和家长们愤懑不平。
而教育较不发达的中西部省份,即使有贫困专项计划、农村专项计划、少数民族预科指标加持,仍是高考机会洼地,声讨教育不公平的呼声不绝于耳。
甚至公众印象中高考最容易的各直辖市也有各自的委屈:北京考生的重点分数线已经高出河北二十多分,天津的2016年清华大学理科录取线高达689分,已高于江西省12分,根本不像外地人说的那么容易。
评价各地高考难度应采用何种标准?到底什么地方考大学最难?
不靠谱的分数线
在公众讨论里,评判高考难度最广为接受的指标,是高考录取分数线的高低。一提起上海考生不到500分就能上复旦,山东家长就要义愤填膺。
但实际上,各地录取分数线和重点线的高低,既不说明各地的升学难度,也不能体现考生的整体水平。
首先,全国考生面对的试卷并不统一,有18个省、市独立命题,考生人数达到全国考生总数的约2/3,出题难度、范围都难以比较。甚至如上海高考,总分都只有660分。
即便采用统一的全国卷,各地考生的分数仍缺乏可比性。原因之一,是不同地区阅卷倾向的巨大差异。
历年高考试题,都不乏弹性较大、权重较高的给分项目,如作文题、主观题,以及按方法步骤给分的理科大题。这些项目是否给分,怎样给分,难有统一的标准,常需仰仗阅卷者按自己的专业水平来决断。
在目前的高考制度下,高考阅卷者并非从事基础教育的高中教师,而是从各地高等院校抽调而来。优秀考生若能遇到优秀大学的教师从容阅卷,便有更大机会取得高分。
▍网络化高考阅卷主要由当地高校研究生担当
如2012年天津市理科状元陈世跃,高考分数高达748(满分750)。除了强大的理科成绩,这也多亏南开大学中文系抽调的语文阅卷组能给他打出作文58(满分60)、阅读理解题满分。
而在高等教育资源匮乏的中西部省份,由于高考阅卷流程的限制,给出高分则要困难得多。
以甘肃省为例,历年考生数量为天津市的5~6倍,且省内只有兰州大学一所教育部直属高校参与阅卷,但阅卷周期却与其他省市相同。阅卷人员打出极高分和极低分,都会导致试卷在网络阅卷流程中进入复核流程,拖慢工作进度,导致无法如期完成阅卷。
因此,这些地区实行网络阅卷后,高考分数很少像名校云集的京津沪那样大开大合,而是明显向中间收敛的粗橄榄型。由于阅卷给分保守,优秀考生成绩大受影响,一本线断崖式下跌。
▍甘肃省2009年开始实行网络阅卷,一本线随之下跌,至今未恢复
即便排除外部因素,分数线也无法用于衡量各省考生的整体水平。如2016年贵州文科重点线551分,高出湖南21分,显然不是因为教育薄弱的贵州表现好于湖南。
究其根本,决定分数线高低的并不是考生考试水平和整体表现,而是该省的招生名额。如果一省招生名额是5000人,那么高考录取分数线就划在排名第5000的考生的分数这里。
这多种变量的存在,使得分数线根本无法用于比较各地高考难度,只得率先出局。
哪里上大学最困难
除了分数线,地区教育水平的高低与试题的难度也常被视为高考难度的反映。如令江苏考生闻风丧胆的命题人葛军,常被用作江苏高考难度大、考生含金量高的论据。
▍葛军现任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曾多次参与江苏高考数学卷的命题
不过,正如前述,考生是否能考上大学,并不是取决于具体分数,而取决于招生名额。教育水平再高,考卷难度再大,只要招生名额足够覆盖多数报名者,上大学便不会有多困难。相反,若名额不足,考题哪怕再容易,多数考生仍将考不上大学。
因此,真正反映高考难度的,是该省考生在本省面临的竞争烈度。最直观的材料,就是全国各省本科录取率。
▍2017年全国各省区市本科录取率排名
在上表里,录取率越低的地区,升学自然更为困难。但若要以全国为标准,弄清哪些地方吃亏,哪些地方占了便宜,则可利用「代表指数」(representativeindex)这个更有效的工具。
所谓「代表指数」,就是某地招生占全国招生比例与某地考生占全国考生比例之比。若结果大于1,则入学难度低,反之,入学难度高。
据华东师范大学李腾对1989年到2000年高考的研究,北京、天津、上海、重庆、辽宁、陕西、江苏、湖北等省市的代表指数始终大于1,说明其入学机会一直高于全国平均值。福建、浙江、山西、四川等省代表指数在1附近浮动,属于中间水平,贵州、甘肃、广西、安徽、江西则始终小于1,入学机会一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天津多年实行购房入户政策,大批河北考生通过买房获得“蓝印户口本”实现高考移民
2008年起,高校招生计划向中西部地区倾斜,各类专项计划调配指标逐年增多,但整体入学机会损益格局并未扭转。黑龙江、青海、宁夏、海南和福建加入了代表指数大于1的行列,湖北、河北、河南、山东、云南则转成小于1。
决定各地不同入学机会的核心因素,仍是各地招生指标与考生数量。
东三省、陕西、江苏、海南、福建整体入学机会多,原因在于东北高等教育资源相对较多,考生随生育率下降而逐渐减少;陕西、江苏虽然本地考生基数大,但高等院校、尤其是重点高校聚集,本地自留招生名额较多;海南、福建大学不多,但考生更少,在东南省区中也有明显的指标优势。
因此,江苏、四川绝不能被认为是高考最困难的地区。河南、山东考生虽然艰苦,但至少其遭遇已为全国人民熟知。真正难堪的考生,来自贵州、甘肃、新疆等西部地区。
他们不仅要以地狱模式闯关,还很容易被误认为闷声发财的指标扶贫受益者。由于基础教育水平和高考阅卷条件所限,以这些考生冲出重围的高考总分,不但不能像山东河南学霸一样被尊重,反而可能被江苏同学的家长怀恨在心。
哪里难考好大学
不过,能考得上大学,并不代表能考得上好大学。例如,青海考生考大学比陕西更容易,但要上重点大学则远不如陕西。
与衡量高考升学的难度标准一样,考好大学的难度也取决于招生人数的地域分配。好在现实中,这个问题得到了最大程度的简化:这主要取决于考生所在省份,是不是好大学的密集分布区。
中国人常识中的「好大学」,在地域上非常集中。
全国共有115所部属重点高校,其中75所教育部直属,除北京语言大学外均为「211工程」大学,代表中国优质教育资源。这75所教育部直属高校,多数聚集于东部沿海省份及直辖市。前三位的北京、上海、江苏分别拥有24所、8所、7所,而中西部的13个省份则与之无缘。
▍2014年各省市985高校占比情况
安徽、浙江、河南、河北等考生众多的省份,看似高等教育资源富集,其基数为大量低水平三本及职业院校,重点高校占比极低。
一些西部省份重点高校比例甚至比它们还高,不过,这只是因为普通高校资源同样匮乏,分母较小而已。
虽然名义上是部属高校,但在招生指标的分配上,重点高校往往会极大的照顾其所在地。只要在其所在省份参加高考,就能在录取概率上占到大便宜。
例如,1999年北京市3.5万招生指标中,有1万来自在京的部属重点高校,以考生总数计,相当于每四名考生就有至少一人可考入部委直属大学,远易于今年贵州考生考取三本。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两侧的「八大学院」
2015年,北京考生进入清华大学的概率是山东考生的21倍,而上海考生进上海交大的概率是河北考生的166倍。
大多数省份首次自主命题的2004年,复旦大学在上海招生40%,浙江大学在浙江招生70%,南开大学和天津大学则分别在津招生25%。
南昌大学吴根洲教授在2009年对「985」高校招生属地化问题的实证研究显示:「985」高校招生属地化平均值高达36.18%。
▍北京高校平均属地招生率仅为9.58%,远低于浙江,广东和山东,但这主要是由于北京高等教育资源过于集中,有多达21所高校分担属地的考生。
为何归中央部委所属的重点高校,仍会如此偏向属地招生?
因为,无论地方性高校还是部属高校,资金来源都高度依赖所在地。教师工资大部分来自地方财政,用地审批、校区规划、交通、水电后勤等方面,高校也深受地方政府影响。
人事任免更是分量十足的制约,即使是教育部直属的副部级高校,党政一把手任免也要由教育部和高校所在地协商决定。
始于90年代中期的“省部共建”大学制度,由中央部委和地方政府合作办大学,更是推动了各大重点院校的招生指标向属地倾斜。同济大学实施共建后,50%的招生指标分配给了上海。东华大学1997年实施共建,1998年就将41.6%的指标分配给了上海。
▍远离市中心,占地167公顷的同济大学嘉定校区
在此基础上,拥有更多重点高校的省区,重点高校招生指标也就更加充裕。以全部直属高校的当地招生指标数,除以当年报考人数,即可得出各省区市录取率。按照2014年数据,在两广、河南、贵州、安徽考重点大学才是最困难的。
近年来,教育部冒着牺牲江苏考生利益之大不韪支援匮乏省份,但并未能改变整体区域分配的格局。北京大学乔锦忠在《优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分布的区域差异》中统计的2006-2014部属高校名额分配趋势,可以清楚呈现这一过程。
因此在可见的未来,江苏学生家长一年一度的痛心疾首,恐怕还将继续下去。
编辑:郭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