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他乡难作故乡”:被边缘化的老人

时间:2021-04-10 19:00:25 来源: 评论:0 点击:

——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老漂族”课题组于苏州工业园区开展随迁老人城市融入度调研

“我就来照看小孙女,不在这待多久,我还要回家的”

“这不是我家,我带这么多东西来干嘛,怪麻烦哩”

“这头的人跟我老家的不太一样,我不会和她们聊天,他们也听不懂我的话”

······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中强调,“十四五”时期是我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关键“窗口期”。苏州作为经济发达城市,凭借其良好的发展环境与前景吸引了大量的外来人口进入,全江苏省近40%流动人口都位于苏州,也因此出现了许多伴随年轻人群体而来的“老漂族”。然而在“随迁”、“老龄人口”双重标签下的随迁老人生活现状却不容乐观,基于此,课题组成员将调研范围确定为苏州市随迁老人最为集中的工业园区,并选取其中典型社区进行实地调研。

成立于2005年的苏州工业园区湖东社区工作委员会是园区管委会直属基层行政管理机构,由园区社会管理局负责日常管理。在这里,课题组成员有幸采访到了从山东迁入苏州的68岁老人秦怀礼老人(化名)。老人年轻时曾在市政法委任职,刚退休后就在老家做起了免费法律咨询和帮扶服务。后来,在苏州念书、工作还成家了的女儿决定接秦老到苏州养老享福,老人拗不过女儿,就来到了这里。刚到这里,热心公益的秦老本想重操旧业,但却处处碰壁。先是口音问题,操着一口山东话的秦老似乎和社区的其他老人完全对不上线,“鸡同鸭讲”的情况并不罕见。不光是讲不上话的问题,在秦老看来,自己怎么也是个当了一辈子公职人员的知识分子,在老家颇受乡里尊重,怎么到了苏州就被成了“被人看不起的边缘人物”了呢。秦老对我们说:“这里虽然生活条件啥啥都比俺们哪里好,可是就是不如俺家里让人舒坦”。

另一位老人名叫申秀莲(化名),课题组的成员们是在社区附近的菜场采访到这位老人的。与秦老不同的是,秀莲老人没什么文化,子女能为老人提供的的物质生活条件也远不及秦老女儿,只是白天儿子、儿媳都要外出打工,才不得不到苏州来照看还在襁褓中的小孙子。秀莲老人告诉课题组的成员们,刚到这里时,她甚至不能独自乘坐公交车去菜场买菜,想要跟菜场买菜的人讲价,却听不懂苏州话,只能按照牌子上的标价付钱。尤其是她不懂怎么用手机付款,之前也没有用过智能手机,每次出门都要被人家嘲笑太笨。她被儿子反复告知,那个巴掌大的手机和里面一个名叫“微信”的“绿色方框”是这个时代能够被找到的唯一方式。那是人际关系最后的安全感。然而在老人们看来,这种安全感并不能得到满足。“我不会用年轻人的手机”秀莲老人在采访中不断重复着这句话,话语里似是委屈,似是无奈。

在结束了一天的访谈后,课题组的成员们心中充斥着唏嘘与感慨,这些老人生活的并不快乐,而造成这些痛苦的根源正是我们要去挖掘、去解决的。似熹微般柔弱的光线,晕染着晦暗的晨昏;既有史诗般的辽阔旷远,又有低微心绪弱弱的悄吟。身体里的根没有了,一直漂浮着,无论何时才能落地,也终会落地。

毕竟,世界上唯一的英雄主义,便是看清生活的真相后仍热爱生活。人们在黑暗中并肩而行,走在各自的朝圣路上。我搭上返程的公交,追不开故事的结局,逃不开孤独的网,我所能做的,就是满怀希冀,将我们所拥有的爱与希望,最大程度的付出,给家人,给朋友。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