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快讯 > 正文

防家电企业骗补:应反思制度漏洞

时间:2013-06-26 10:36:16 来源:新浪科技 评论:0 点击:

  漆云兰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陆刃波中国电子商会副秘书长陆刃波
  
  本报记者牛福莲
  
  国家审计署日前公布的审计公告显示,有348个项目单位挤占挪用、虚报冒领“三款科目”资金16.17亿元。尤其是在去年6月起实施的节能惠民政策中,有8家知名企业骗取节能家电补贴近9062万元,其中,格力电器骗取金额最高,达2157.76万元。
  
  早在几年前,有关家电企业骗补的事件便已见诸报端。但由国家权威部门来公布审计结果,这还是头一次。截至目前,在这些涉事的违规企业中,除个别企业有所回应外,大多数均选择沉默。
  
  “这种情况显然与政策设计的初衷不符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漆云兰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一方面我们应从政策设计和监管方面找原因;另一方面,企业更应反省的是,在追求赢利目标之外,如何兼顾好企业的社会责任;如何建立和培育起可以让政府和消费者依赖的诚信体系。
  
  中国电子商会副秘书长陆刃波也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用“企业不能什么钱都挣”这句话表达了同样的担忧。他说,一个上市公司最重要的是信誉,企业若没有了诚信,“如何让公众相信你的产品质量过硬?如何可以放心购买你的产品?”
  
  制度漏洞及违法成本低
  
  家电行业补贴政策出台的主要背景是2008年的金融危机,目的是拉动市场需求和产业转型升级。“在当时国际环境不好的背景下出台短期补贴政策,客观上对拉动消费市场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漆云兰表示,包括2009年推出的最新一轮节能家电补贴的实施,其政策含义与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并不背离。只是在执行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其政策效果。
  
  为什么企业骗补现象会如此普遍和容易?专家们认为,这首先要从制度设计上找原因。处罚力度是否不够?犯罪成本是否太低?在陆刃波看来,这些“理由”均会为企业“投机”提供便利机会。
  
  根据节能补贴的发放流程不难发现,节能家电的补贴形式,并非是由国家将补贴直接发到消费者手中,而是由家电生产企业或销售商先行垫付,国家再根据企业上报的节能家电销售数量,将补贴发放给企业。“只要在数量上多报,便能获取利润,加之监管上并不严格,使企业或经销商做假变得很容易。”陆刃波说。
  
  此外,家电产品的节能标识也是由企业自行粘贴的,原本无法进入补贴行列的产品贴上节能标识就可摇身一变享受节能补贴。这样,企业或经销商不但可以骗补,消费者和国家更为非节能家电产品花费更多的“冤枉钱”。而企业则通过虚报节能家电产品销量以获补贴,其操作成本很低。
  
  漆云兰认为,除应考虑政策在制定和设计之初是否严密之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执行过程中的监管,如是否有监管部门定时抽检,定期发现问题并及时修正;每个环节可能出现的问题,是否都有相应的监管应对等。
  
  企业应反思自身诚信体系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发展至今,我国家电行业已形成成熟产业,在陆刃波看来,家电行业甚至是市场化程度最高、竞争最充分的行业。
  
  漆云兰也认为,近年来,家电行业的消费市场发展旺盛,在产品上也不断推陈出新。而2009年开始实施的节能环保家电补贴,更为企业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提供了良好的机会。“此次审计署曝光的部分家电企业丑闻,说明企业不但没能抓住机会加速自身发展,还令企业的信誉受到很大影响。”漆云兰表示,作为企业,尤其是被点名的知名家电大企业,更应认真反省,要建立起政府和消费者对企业的信任。
  
  陆刃波也表示,对企业通过投机赚取国家补贴款的行为,相关部门应完善制度漏洞,并加大处罚力度。需要时,司法部门更应介入。而企业更应通过此事进行反思并加强自律。
  
  陆刃波表示,“值得注意的是,在违规企业的名单中很难找到外资企业的名称,外资企业同样享受中国的家电补贴政策,为什么外企基本上没有出现这种情况呢?这也是中国家电企业需要思考的问题。”
  
  到5月31日,国家节能补贴政策正式结束。至此,家电下乡、以旧换新、节能惠民等近年密集推出的家电消费刺激政策全部退出市场。陆刃波认为,未来,家电市场发展将更平稳,竞争更公开,家电企业竞争也将转移到品牌、研发水平和销售渠道的竞争。企业也应尽快跳出“扶持依赖症”,通过积极参与全球市场竞争,获得更大发展。
  
  漆云兰也表示,补贴政策结束后,企业会以敏感的姿态及时调整以适应市场,一个行业的发展最终也只能依靠其自身。
   
相关热词搜索:家电企业 反思 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