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5日,是个搅动了音乐圈、互联网的日子。虾米音乐网对外宣布,从这一天起,包括虾米、百度音乐、QQ音乐、酷狗、多米、酷我在内的音乐网站,将试行音乐下载收费。
事后证明,这只是个“狼来了”的故事。“雷声”过后,音乐网站照旧提供免费音乐下载服务。即使是高调呼喊的虾米网,也坦承在增加收费服务功能的同时,原免费服务可继续使用,且所有在线试听服务都属于免费范畴。
在业界看来,音乐公司和音乐网站,如果不能理顺关系,所谓音乐付费下载,就只能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不可能真正推行下去。
记者手记
谁惯坏了消费者
说起阻碍全面音乐下载收费的力量,很多人会搬出一个说辞:消费者不想掏钱。
比如,在6月5日传出收费消息后,有微博网友做了一个微调查,“你愿意为一首歌付多少钱”,有超过80%的网友选择了“不能接受下载音乐还要收费的事实”。还有人举例说,有的网友为了破解一个软件,可以耗费一天时间,寻找各种方式,甚至不惜冒着中病毒的危险,也不愿意花几十元或者几元钱去买一个正版授权。
看起来,似乎真的是消费者习惯了免费午餐,压根儿没有付费享受服务的习惯。但事实上,有一个隐藏的事实被忽略了:当音乐网站绞尽脑汁推出各种音乐服务,而网友们也乐得成为会员,注册、充值时,原本就是在为音乐埋单。
采访中,有位业内人士就为消费者喊冤:“以QQ音乐的收费服务‘绿钻贵族’为例,目前拥有1000万用户,以用户每月缴费10元计算,光这一项服务,QQ音乐每月就有上亿元收入。怎能简单地说用户没有付费听音乐的习惯呢?其实是音乐网站不敢光明正大地标榜收费,而只能采取各种变相的收费措施。”
所以,音乐网站之间,音乐网站与音乐公司之间的利益纠结,出于商业利益而对全面收费既向往又害怕,才是真正惯坏互联网用户的幕后推手。就像有的网友所说:“如果一夜之间所有音乐网站真的全部实行收费下载了,人们从此还不听音乐了?”
敢不敢收钱?
音乐网站之间的战争
关于音乐下载收费的传言,近几年一直不绝于耳。
最近一次“喊话”是在今年3月,音乐人高晓松在一次音乐论坛上透露,今年7月1日后,网络下载音乐将开始收费。此消息一出,旋即引起热议。只是没过多久,便归于平静。直到6月5日音乐下载收费的消息传出,平静才再度被打破。
不过,“虾米”的活蹦乱跳,并未引发蝴蝶效应。百度音乐99%以上的歌曲还能免费下载,其中包括三大唱片公司之一索尼唱片旗下艺人周杰伦的专辑。依照百度音乐的说法,它只针对高品质的音乐收费。而QQ音乐的公开说法是:“尚未收到任何政府相关部门的正式通知,QQ音乐目前依然提供免费在线试听和绿钻的商业模式。”至于音乐巴士、一听音乐网等网站,仍全线免费下载。
“免费依旧通行,付费早已存在。”传闻中的6月5日全行业收费下载,最终证明是虚晃一枪。在这种情况下,虾米网的振臂一呼,更多地被解读为“一次成功的新产品营销”。
虾米网想做带头羊,未料背后“中枪”。
百度音乐此前提供三种质量的MP3下载:128k的随便下,192k的要登录才能下,320k的付费下载。而现在,128k、256k、320k都可以随便下载,只有无损Flac格式才收费。“Flac没几个人需要,这明显是打虾米的脸呢!”有网友评论说。
音乐网站间的内讧,是一种博弈,更是一种竞争。而这恰恰是推行音乐下载收费道路上的一道关卡。
说起音乐网站之间的竞争,2003年是个标志性的时间点。那一年,音乐网站“九天音乐”开始转型做“收费的正版音乐网站”,在业内堪称首吃螃蟹者。当时九天音乐拥有50万用户,平均每个用户每月付费30元。此态势一度让音乐行业看到了幸福的曙光。
不过,百度随后推出的MP3搜索服务,让九天音乐遭到致命打击,其用户流失率在90%以上。此后,百度开始一家独大,音乐应用产生的流量,曾占其整个网站应用流量的60%以上。
10年过去了,伴随着新浪、搜狐、网易、腾讯等门户网站音乐下载业务的兴起,以及酷狗、多米、酷我等纯音乐网站的涌现,在线音乐的地盘被不断瓜分,百度的霸主地位早已不复存在。
从一方称霸到群雄并起、诸侯纷争,其结果,任何一家音乐网站,如果尝试全面音乐收费下载,都可能损失多年来聚集的网民忠诚度,而流量正是其生存基础。
“免费当道,谁收费谁死亡”,在这种情形下,几乎无人敢轻举妄动。酷狗音乐副总裁伍巧思说得很直接:“只要腾讯和百度任何一家没有采取行动,其它音乐网站收费就意味着流失用户,大家都不会冲在前面冒险。”
多米音乐战略部总监左东旭也曾表示,收费下载的运营模式能否得到推广,重在各家网站步调一致。少数几家网站实施收费的结果,只能是用户流失,运营困难。
在各家网站步调难以一致的情况下,各家网站只好打起各自的小算盘。于是,各种“变相收费”诞生了。目前,在各音乐网站上,一首歌一般被分成4个下载版本:标准品质、高品质、超高品质和无损品质。除了标准品质,后三者都需要通过注册、充值等方式,即收费增值获得服务。
就三大主流音乐服务网站而言,QQ音乐收费服务称为“绿钻贵族”,在保留原有Qzone音乐免费任用、QQ免费点歌等权限的同时,新增QQ音乐播放器优质正版音乐下载权限,资费每月10元。
多米网的收费模式基本和虾米网相同,但为了拉拢用户,他们开放了只要注册登录就享受免费2个月下载权限的服务。
此外,酷我、多米、豆瓣音乐等几家音乐网站也都开始尝试高音质收费,但都处于起步阶段。例如,酷我的收费服务推行了三四年,目前用户数仅有一万左右。
能否推出贴心的音乐服务,或者说有吸引力的音乐产品,是各家音乐网站最基本的生存手段。用中唱艺能公司总经理刘思齐的话说,音乐是海量资源,音乐内容是分母,而分子则是音乐产品,能否做大,取决于分子的大小。在这背后,根本目的是对流量的追求,依靠广告等流量变现手段维持运营。
“与其说音乐网站是在为音乐付钱,不如说是在为流量付钱。”刘思齐直言不讳,“作为互联网企业的音乐网站,并不是真心想帮助音乐行业。推动音乐下载收费,是音乐网站彼此竞争、产业升级的需要,他们只是在想尽办法切分这个蛋糕而已,只不过这种举动在现阶段亦举步维艰。”
一笔糊涂账?
音乐网站与唱片公司的生意
“尽管没有法律意义的文书规定大家一定要在这个时刻全面收费,但如果有悖于唱片公司,那么,它们作为内容方也不会跟我们续约。”
虾米网总裁王皓面对媒体的说法,成了外界解读6月5日开始音乐下载收费事件的另一个切入点,正如传言所说,环球、索尼和华纳三大唱片公司给音乐网站施压,导致音乐网站以今年6月续约为契机,试行收费。如果音乐网站6月5日后还继续免费,三大公司将取消合作,使网站歌曲失去授权。
真正的内幕外界不得而知,不过,这些信息确实勾勒出另一对利益博弈主体:音乐网站与唱片公司。
据了解,索尼、华纳、环球三大唱片公司,并非直接与各大音乐网站接洽,而是通过一家他们共同投资成立的版权代理公司One-StopChina(简称OSC)。
面对媒体针对“6·5”事件的询问,OSC相关负责人的回应很平淡:这并不是一起“逼宫”事件,而更像合作,“自2009年开始,就收费下载一事,我们已和各大音乐网站进行了沟通。”至于付费下载的定价,并非由OSC单方面决定。
虾米网内容总监朱七曾对媒体透露:“以虾米一家为例,我们给OSC的分成大于50%。”据粗略估计,单从虾米网一家,OSC就可以为三大唱片公司收取数百万元版权收益。还有媒体报道:“过去的几年,王皓的团队(虾米网)只能通过融资来支付每年约2000万元的版权费用。”
这些属于商业秘密的数字,外界无法证实其真伪。其实,抛开数字不谈,音乐网站与唱片公司之间如何做生意,本该是关注的重点。一方面是负责提供内容的唱片公司,另一方面是提供了渠道的音乐网站,谁应该在这场利益分成中拿大头,是双方的纠结点。
据业内人士介绍,目前音乐网站和唱片公司采取的交易模式一般是“包年”:一年签一次合同,谈保底价。也就是说,唱片公司一次性提供版权,网站一次性给一笔费用,至于网站最终能收多少钱,唱片公司并不关心。
就像一位唱片业人士所透露的:“作为唱片公司,我们在和音乐网站的协议里早已商定版权费用及利润分成等具体事宜,至于网站拿到版权后提供给用户的时候是免费还是收费,这是网站自己的事情,与唱片公司关系不大。”
乐评人杨樾认为,拿保底费是唱片公司的保守做法,管它下载次数多不多,反正先拿到一笔真金白银再说。但这种被普遍采用的“保底费”制度,缺乏科学的判定依据,“甲乙双方必然有一方是吃亏的,比如说,网站靠一张唱片赚了1000万元,理应五五分成,给唱片公司500万元,但实际上,唱片公司只拿了保底价100万元,这是唱片公司吃亏了。但也有可能反过来,网站付了100万元,可这首歌只创造了10万元的价值,那么吃亏的就是音乐网站。”
“保底费”暴露了一个关键问题,收费标准不统一。
在中国唱片工作委员会副理事长宋柯看来,这是一种低端、幼稚,甚至有些愚昧的商业模式,“网站会依据曲库里面的一些歌或者艺人的知名度,估算出一个数据。但这完全是单方面的,内容方没办法看到真实数据。这又回到早期唱片行业一个非常大的陋习——预付保底费的老路上了。”
宋柯认为,内容提供方必须获得40%以上的利润才能够生存,但互联网时代是否能到40%的生存线,尚无法确认。“这种低级的预付保底费的方式算来算去都是一笔糊涂账。我们现在考虑的还真不是收不收费、收多少钱的问题,而是应该怎么收的问题。”
标准不统一,意味着规则不公平。用刘思齐的话说,这是议价权的问题,“看人下菜碟”,诸如索尼、华纳、环球这样的唱片业巨头,因为拥有版权数量的绝对优势,在与音乐网站谈判时,自然拥有绝对的议价权,“三大唱片公司之外的小公司或独立音乐人,便没有和网站谈版权费的议价能力,要获得恰当的音乐收益几乎不可能。”
当音乐版权保障、收益分配比例尚未形成体系与规范,所谓“全面收费”,其噱头意味远大于它的实际意义。
借鉴影视版权之路
业内兼并或成收费驱动力
“全面收费”真的遥不可及吗?有人想到了视频网站曾经走过的版权之路。
2005年后,长达8年的大浪淘沙,版权战成为视频网站之间重要的竞争砝码。优酷、搜狐、乐视等网络视频企业为了在竞争中胜出,纷纷投入巨资购买影视节目版权。这在客观上推动了影视节目的正版化,并为内容提供商提供了不曾预料的获利机会。
“将视频网站的模式复制到音乐网站,不是没有可能。”刘思齐说。据他透露,有一家公司正在谋求投入巨资独家代理互联网音乐版权,“未来成功与否不好预测,也许这只是个理想,但至少让人看到了推动全面音乐下载收费的进程。”
还有一个暗含深意的行业信号,阿里巴巴集团将虾米网收入麾下。在业内人士看来,此迹象表明,阿里巴巴准备在音乐产业上有所作为,同时也给网络音乐的版权争夺平添想象。
目前,算上阿里巴巴集团,再加上腾讯、百度,排名前三的互联网企业已悉数进入数字音乐行业,巨头之间的市场份额之战,很可能成为未来付费下载的催化剂,而已知的传言是:上述三巨头中有企业正谋求与唱片公司签订独家版权合作。
刘思齐勾画了一条“全面收费”路线图:大鱼吃小鱼,用全面收费来抬高门槛,把那些中小型音乐网站灭掉。而这,恰恰是视频网站曾经走过的路。“数字音乐产业内部的竞争,将成为推进正版、收费下载等商业模式嬗变的驱动力。”
互联网企业将是音乐产业新秩序的建立者?这一设想可能只是基于理论上的可行性,现实情况也许并不理想。
首先,最难克服的绊脚石便是版权问题。“影视内容版权界定相对容易,而音乐版权界定却比较复杂,在此情况下,想要实现所谓独家版权代理还是很有难度的。”刘思齐说。
“看似简单,其实如同一团乱麻。”宋柯也用寥寥数语做了描述,“由于各家内容方和渠道方的诉求不同,所以就像排列组合一样复杂,更难建立一个合理的商业模式,尤其是在互联网建立一种新的付费商业体系,肯定有难度。”
关于版权方、网站、用户三者之间的关系,宋柯有一个经典的比喻,“音乐行业是做早餐的人,互联网企业是开店面和端早餐的人,如果这两种人都干不下去了,那些免费吃早餐的人也就吃不下去了。”
只有在这三者之间产生公平合理的交易,才能称之为音乐行业的突破,那时候也许才能迎来“全面付费”的真正开始。
链接1
音乐下载,国外怎么做?
音乐网站不能提供免费下载
据业内人士介绍,在欧美、日、韩,几乎所有的试听网站都不能提供免费下载,网友们可以在线试听,但要下载就一定要花钱,如果网站提供免费下载,属于违法。国外的音乐网站也提供各种包月下载服务。
非法下载将受严厉惩罚
关于这一点,国内一家媒体2009年的一篇报道可以证明:“美国波士顿大学一名研究生由于非法下载了30首有版权的歌曲,日前被联邦陪审团判定罚款67.5万美元。”
这名叫乔·特南鲍姆的学生承认,他非法下载和转发了30首歌曲,分属四支不同乐队。联邦陪审团认定,他“有意非法下载”,侵犯知识产权,因此对他处以每首歌曲2.25万美元的罚款,总额67.5万美元。
当年7月,美国明尼阿波利斯市的一个陪审团又对一名非法下载和在网上传播歌曲的妇女重罚192万美元。
音乐收益如何分配?
欧美国家,乃至日本、韩国,都已建立起一套完善的体系。据了解,在日本、韩国等国家,音乐版权方在分账中所占比例甚至能够达到90%;在欧美,唱片业的分账比例也普遍超过70%。比如在美国,苹果iTunes几乎一家独大,截至今年2月份,用户从iTunes下载的歌曲总数突破了250亿首,如果按iTunes上歌曲的普遍定价0.99美元来算,音乐公司拿走0.70美元,苹果留下0.29美元。这么算下来,iTunes至今已帮音乐公司赚到了100多亿美元。
链接2
iTunes音乐商店是“闭环”收费
作为美国音乐产业的“总开关”,苹果的iTunes音乐商店堪称目前最成功的音乐下载收费模式之一。用户可以在数字音乐超市中选择自己喜欢的歌曲,免费试听一小段,若要下载,按次收费。iTunes和信用卡捆绑,所以支付简便安全。据了解,iTunes现在控制着超过四分之三的数字音乐市场,在62个国家生根。
在业内人士看来,苹果公司之所以解决了数字音乐下载收费问题,主要是其采取闭环商业模式。同样,中国移动之所以变成了目前最大的“音乐发行商”,就是彩铃下载属于闭环模式。网游也是闭环模式。
而音乐在互联网上传播属于开放模式。目前,国内互联网站点浩如烟海,根本无法做到全面监管。任何一家网站提供一首免费音乐,哪怕这家网站再小,都能被用户搜索出来并传播。所以,仅从技术层面来说,实现全面收费下载有难度。
此外,从欧洲火到美国的Spotify、Emusic两家网站,也是音乐下载收费做得比较成功的。它们分别拥有超过1800万首歌曲、7亿个播放列表。2012年8月Spotify拥有了400万付费用户,目前更是接入Facebook平台。这两家网站均采用移动互联包月付费的模式,免费版会时不时插播广告,付费版的歌曲则质量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