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上半年,我国经济总体运行平稳,目前仍处在合理区间内运行。但确实也面临着错综复杂的形势,国际经济环境深刻变化,国内经济处在转型期,经济形势复杂多变,一些主要经济指标忽上忽下,还有一些数据之间不匹配,但经济在既有增长的动力,也有下行的压力的背景下,宏观经济和调控政策方面也呈现出不少亮点。
亮点一:经济运行处于合理区间“上下限”创建明确调控预期
近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248009亿元,同比增长7.6%,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2.4%。
从数据来看,我国经济运行总体上保持平稳,主要指标仍处于年度预期的合理区间(国内生产总值符合今年政府工作报告7.5%左右的目标;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4%,也控制在年初预判的3.5%以内),经济结构调整稳中有进,转型升级稳中提质。
当然,我国经济中还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经济环境更加错综复杂,在这样的背景下,要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推进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宏观政策应充分把握好经济运行“上下限”。稳增长为调结构创造有效空间和条件,调结构能够为经济发展增添后劲,两者相辅相成;而通过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释放改革红利,为稳增长和调结构注入新的动力。
亮点二:加快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释放改革红利
上半年中,国务院调整了机构,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审批项目等事项。还对原来意见和问题较多的铁道部进行了职能分割和企业改制。铁路总公司的成立,也启动了铁路货运市场的改革,为陆地交通和大宗货运市场的改革提供了巨大的推动力。
职能转变是新一届政府的第一件大事。从第一次常务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到全国电视电话会议,到履职仅百余天即取消和下放165项行政审批事项,再到中央领导同志基层专题调研;从“把错装在政府身上的手换成市场的手”,到“要有壮士断腕的决心”,再到“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无论是行动还是语言,都表达出本届政府切实转变职能的坚定决心和说到做到、勇于担当的施政态度。
转变政府职能是释放改革红利,促进经济增长的重大举措。正如李克强总理所说,纸上谈兵不如下马服务,要从过去坐等审批转向主动加强为企业为基层服务。这样可以促进投资的合理增长,提高经济运行效率,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中央政府会继续简政放权,各地也要放开更多领域和更多经营活动审批。同时也注重和加强事中事后监管。
亮点三: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以开放促改革调结构推转型
2013年6月,《国家发展改革委贯彻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若干政策的意见》出台,《意见》提出,要明确支持、限制和禁止性政策措施,引导各类主体功能区把开发和保护更好地结合起来。
国家统计局刚刚公布的经济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成为亮点之一。分地区来看,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东部地区同比增长8.7%,中部地区增长10.0%,西部地区增长10.5%。中西部地区工业经济增速“领跑”全国,表明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走过了“东部快速增长、中西部滞后发展”的阶段,体现出区域经济结构的新变化。
我国的区域发展战略中,“以开放促改革”的思路十分明确。尤其是在“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优化开发区域,要通过扩大开放释放改革红利,推动产业结构向高端、高效、高附加值转变,提升参与全球分工与竞争的层次,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继续推动区域整体协调,向空间发展要效益。国家战略层面的顶层设计,对区域协调发展构成了强有力的支撑。
亮点四:“营改增”试点全面推开财税体制改革推动产业结构调整
今年以来,我国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并进一步加快了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完善转移支付等制度的步伐。4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自8月1日起将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的“营改增”试点在全国推开,力争“十二五”期间全面完成“营改增”改革。
“营改增”是推进我国财税体制改革的“重头戏”,有利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社会分工协作,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经济升级,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为服务业的大发展提供助推力。伴随着“营改增”试点全国推开的临近,有关政策措施也相继出台,财政部、央行、税务总局已联合发文,明确试点期中央和地方收入归属不变。针对前期“营改增”试点出现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多发态势,税务总局已提前在全国开展专项整治。
企业是经济运行的细胞,“营改增”拨动了成千上万的经济细胞,实现对经济之躯的激活,这也使得这项改革既有宏观视角,也有微观视野,其对经济所带来的影响有时可能是潜移默化的,但却是触及主脉的。应该看到的是,这是一项需要锐意进取的税制改革,在改革步伐的不断加快中,其所具有的改革张力也将源源不断地合理释放。
亮点五:盘活财政资金存量政府带头过“紧日子”
7月3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审计后整改工作,研究激活财政存量资金。会议表示,以整改为契机,把挤占挪用的钱归位,把“跑冒滴漏”的钱堵住。特别是要进一步盘活存量,把闲置、沉淀的财政资金用好。
财政投入并不是越多越好,关键在投入的每一分钱是不是去了该去的领域,好钢是不是用在了“刀刃”上。不然,财政投入再多,也只会造成资金闲置或浪费,甚至诱发经济社会问题。在坚持积极财政政策不变的前提下,此次国务院会议强调要把“沉睡”的资金挖出来,这体现了决策的针对性、灵活性、有效性和前瞻性。
进一步盘活存量资金,此举意义更在于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盘活存量资金,把闲置、沉淀的财政资金用好,不会压缩财政在民生领域的投入和支持。恰恰相反,会议强调指出要坚决把扶贫、社保资金等群众的“保命钱”看住。而是要从政府身上“动刀”,以实现“开源节流”。此次国务院会议明确要求各级机关要按照中央八项规定的精神,进一步压缩一般性支出和“三公”经费,政府要带头过“紧日子”。
亮点六:深化金融改革放开利率管制利好实体经济
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13年7月20日起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一、取消金融机构贷款利率0.7倍的下限,由金融机构根据商业原则自主确定贷款利率水平;二、取消票据贴现利率管制,改变贴现利率在再贴现利率基础上加点确定的方式,由金融机构自主确定;三、对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不再设立上限;四、为继续严格执行差别化的住房信贷政策,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个人住房贷款利率浮动区间暂不作调整。
放开贷款利率管制意味着我国银行业的改革又迈进了一大步,也符合“李克强经济学”的内涵。对银行来说,是机遇与挑战并存。未来还想靠息差吃饭的银行,日子会很难过,尤其是缺乏网点优势的中小银行更是如此。谁先做差异化贷款结构的调整,谁先进行利率变化所带来的风险规避的创新业务,谁就能拿到最多的制度红利。
同时,央行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是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重要一步,也是进一步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基础性作用的重要举措,不仅有利于降低企业融资成本,而且有利于增强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更对于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亮点七:建设新型城镇化加快推进棚户区改造
6月26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加快棚户区改造,促进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
加快推进棚户区改造,不仅能使千百万困难群众告别“忧居”,也能实现建设“新型城镇化”的目标,还能有效拉动经济增长,扩大内需,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为企业发展提供机遇,为扩大就业增添岗位,更能构建“解决低收入难题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多赢格局。棚户区改造不单纯是住房保障问题,还包括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供给,进而形成参与各方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性循环,成为促进经济转型的有效途径。
对棚户区改造来说,它是一项民生工程,更是一项民心工程,它关系中低收入群体的“安居梦”,也关乎地区的稳定及和谐发展。改造棚户区,是政府义不容辞的重要责任,同时也是加快城市建设、提升城市品位的客观要求。这项惠民工程应该尽快破解难题,落到实处,取得成效。
亮点八: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新亮点
7月12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研究部署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促进信息消费,以拉动国内有效需求,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根据政策目标,“十二五”后三年(2013-2015年),我国信息消费规模年均增长20%以上。
投资、消费、进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优化投资质量、扩大内部需求、转变外贸方式是当前我国经济转型的重点,利用信息消费的持续性、广泛性、增值性来拉动内需,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权威部门测算,到2015年,我国信息消费规模将超过3.2万亿元。很显然,信息经济成为未来我国经济增长转型的重要支撑点,对我国未来经济发展显得尤其重要。
我国正处于新“四化”同步推进的阶段,扩大内需要创新和拓展思路,既要有效稳增长,又要着力调结构,持续稳中有为。发展节能环保产业,促进信息消费,不仅有利于破解资源环境制约、释放消费潜力,而且会拉动有效投资,带动新兴产业成长,是利当前、惠长远、一举多得的重要举措。
亮点九:扶持光伏产业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
7月15日,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是近两年来,国务院首次以光伏为命题出台的正式文件。文件提高了2015年我国光伏发电装机容量目标,即达到3500万千瓦以上,2013—2015年年均新增光伏发电装机容量在1000万千瓦左右。这无异于为国内光伏企业注入了一针强心剂。
这一次对光伏产业的政策扶持,不同于以往由政府推进的单兵突进式的投资扩张,而是将光伏产业的发展与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结合了起来,将光伏产业纳入扩大内需的总体规划之中。在7月3日和12日召开的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上,都提出了加大对节能环保产业的投入,而光伏正是一种具有很广阔的发展前景的科技创新技术。
就目前来说,提高国内市场对光伏产品的需求是一种更理性的选择,既能够避免与外围市场正面交锋,又能提升内需市场。更重要的是,通过光伏产品在国内市场的推广,可以促进环保节能事业,对于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有重要意义。
亮点十: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新政策新措施陆续推出
2013年5月下旬为充分发挥民营企业吸纳求职人员就业主渠道作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全国总工会、全国工商联在全国县级以上城市开展了“2013年全国民营企业招聘周”活动。
2013年5月中旬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做好201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提出了新的政策措施和工作要求,在财政、税收、金融、就业服务等方面的鼓励支持力度明显加大。
2013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建立疾病应急救助制度的指导意见》,针对极少数患者因身份不明、无能力支付医疗费用而得不到及时治疗的现象,提出解决办法,健全了我国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
2013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公布今年第一项“医改新政”—《关于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运行新机制的意见》,对从完善基本药物采购和配送、加强基本药物使用和监管等多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
2013年1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关于开展社会保险基金社会监督试点的意见》,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积极参与社保基金监督工作,并将在6个省份的部分市县选择监督试点。
今年上半年,按照中央部署,各地、各有关部门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新政策和新措施亮点频现,不仅“看得见”,而且“摸得着”,更注重可操作性与普惠性,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给老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总体来说,今年上半年经济十大亮点都出体现出了经济平稳运行,市场预期趋稳定的大趋势。只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内,决策层就尽可能不让市场形成政策依赖,同时又让市场感受到政府在政策框架内有所作为。正如社会各界热议的“克强经济学”那样,政府不推出刺激经济的措施、在结构性改革中实行去杠杆化和以短痛换取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潜力。这也意味着未来经济政策更加科学化和可预期:更多地发挥市场功能,同时转变政府职能,削减政府开支,约束政府权力,通过推进全面改革增强经济内生动力,实现经济结构的调整。毋庸置疑,只要中国经济在合理区间内长期持续健康地向前发展,“十二五”计划就能完成,广大人民的生活水平就会有更大提升,伟大的中国梦就能早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