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伦敦金融城里盛传,英国财政大臣奥斯本打算年底前去中国访问。按照惯例,财政大臣出访的团里少不了企业的身影,而能陪着大臣到中国来趟“东游记”,这个团的席位十分紧俏,毕竟近年来日渐密切的中英经贸关系,对于英国企业意味着巨大的商机。
全球金融危机以来,欧盟国家需求萎缩,进口减少,贸易保护主义倾向抬头,中欧双边贸易步履维艰。但中英贸易不退反进,稳步增长,成为危机雾霾中的一抹亮色。中英货物贸易额从2009年的392亿美元增至2012年的631亿美元,年均增长17%;其中2012年同比增7.5%,在当年中欧贸易额为负增长的背景下,这一成绩难能可贵。
今年以来,中英商贸发展的良好势头得以延续,2013年上半年,中英货物贸易额达303亿美元,同比增2.6%,而同期中欧货物贸易同比降3.1%。与此同时,中英贸易结构持续优化,技术附加值不断提升,双边贸易商品已扩展到汽车、航空、通讯、动力等高附加值产品,从货物贸易一枝独秀到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并举,从单纯的进出口贸易扩大到设计、供应链建设、金融服务等领域。
目前,英国是中国在欧盟内第三大贸易伙伴,中国则是英欧盟外第二大贸易伙伴,中国市场对于英国出口企业的重要性日渐凸显。中国自英进口从2009年的78.8亿美元增至2012年的168亿美元,年均增长率高达28.7%。
对于英国企业来说,到中国不仅意味着开拓市场,也意味着寻找投资机会。英国对华投资继续保持良好势头。截至2012年底,英在华累计投资180亿美元,项目达7241个,是欧盟内第二大对华投资国。从银行业、制造业、制药业再到零售业、农业,中国市场到处有英国企业活跃的身影,英国石油、皇家壳牌、汇丰银行、渣打银行[微博]、乐购等已成为外资明星企业。英国制造企业和服务企业在中国的盈利良好,持续分享中国市场成长收益。
参加“东游团”的企业有着市场和投资的预期,而作为“团长”的奥斯本,更看重的是从中国那里吸引投资。如果放在十年前,让发展中国家投资发达国家还是新奇的事情,可从近年来“走出去”的中国企业已经有将欧洲装进购物袋的趋势,英国也在这一过程中受益良多。
英国是全球金融、保险、船运、期货交易中心,也是传媒、咨询和信息中心,这使得英国成为中国企业进行全球布局的重要节点。欧债危机为中国企业投资赢得了难得的“时间窗口”,中国企业可以借助英国金融、信息、物流的中心地位以及自由开放的投资经营环境,充分利用英国融资平台和金融工具,发挥金融工具的杠杆作用,把英国作为开拓全球市场尤其是欧洲、北美和非洲市场的跳板。
身处“跳板”上的奥斯本团长要完成在中国吸引投资的任务并不会太难。去年中国在英完成投资并购10余起,金额高达80多亿美元,超过过去六年中欧对英投资额的总和,相当于中国当年对外直接投资额的近八分之一。从投资领域看,中国对英投资渐入佳境,从贸易、金融、电信等传统部门向高端制造、基础设施、品牌网络、研发中心等领域逐步延伸。
伦敦金融城也从热络的经贸联系和投资中受益良多。随着中英金融合作不断深化,人民币国际化在英稳步推进。去年建设银行(4.31,0.00,0.00%)首次在伦敦发行10亿元人民币债券,汇丰银行宣布发行20亿人民币债券,英国成为人民币离岸中心渐现雏形。此外,金融危机以来,中国金融机构在英业务不断拓展,实力显著增强,“工农中建交”五大银行伦敦会师,再加上2013年中英签署2000亿元人民币的货币本币互换协议,中英金融合作进入快车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