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快讯 > 正文

我国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进入产业链和品牌化时代

时间:2013-08-24 11:15:48 来源:新浪财经 评论:0 点击:

  中国农业小农户生产主体的过于分散与大市场需求存在着巨大的矛盾,随着新一轮政策改革的推进,中国农业行业大有可为,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必将是中国未来农业大生产的主流发展方向。
  
  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中国的合作社数量已达73万家,涉及5300多万农户,但从实际经营规模和情况看,多存在“组织关系松散,区域分布分散,缺乏行业生产标准,发展规模较小,产业化程度较低”等问题,制约着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组织的发展。未来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该如何发展?路在何方?2013年8月9日-10日由全国工商联农业产业商会和锦绣千村农资连锁(北京)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首届农民合作社产业链融合与发展论坛暨全国工商联农业产业商会农民合作社委员会公益平台成立仪式。就以上影响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产未来发展的核心问题向参会的150多家优秀合作社深度剖析和探索。论坛上,他们提出了“优化供应链、规范产业链、提升价值链”的方针,以及通过“探讨农业产业链融合之道”、“分享农产品(6.91,-0.06,-0.86%)营销策略”、“提供现场农产品渠道商与合作社产需对接”等手段,为合作社主体和农产品渠道商提供了专业、规范、到位、有效的服务。
  
  多层次,深探讨,农民合作社发展是主流
  
  在这次论坛上,全国工商联农业产业商会合作社委员会正式成立,它的成立目的就是要帮助合作社、家庭农场有效发展。那么就要先明确一个问题——为什么要大力倡导发展合作社,它应处于怎样的位置?全国工商联农业产业商会会长陈泽民站在国家政策的角度分析了合作社发展的必然趋势,他表示,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聚焦三农,提出培养新型的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其中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再次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农民合作社的发展已成主流。而且他认为,目前个体经营的规模主体是小而散,产品的质和量都得不到保障,那么如何与大市场接轨呢?他认为只有通过合作社的形式,解决面临的问题。
  
  在发展现代农业的背景下,和随着新一轮政策改革的推动,农业经济主体面对的整体环境也在发生变化,如何实现经济主体的创新发展是每个人深入思考的问题。农业部原部长、党委书记、全国工商联农业产业商会永久名誉会长陈耀邦在《农业经营主体的创新和发展趋势》的讲话中,从国家发展现代农业的大环境下分析了“创新经营主体”成为合作社存在的重要条件。他表示,农业投入品生产企业,农产品流通企业,深加工企业和农民合作社已经成为农业领域的经济主体,经营主体的创新和发展趋势,是适应我们农业发展情况,符合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要求的。我国农村实行家庭承包经营后,劳动分产率大大提高,农民出现了大量的富裕劳动力。随着国家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给农业劳动力的转移提供了条件,同时一般的务工收入比较高,吸引大批青壮年进城务工。2012年农民工的总量两亿六千多万,相当于平均每户家庭就有一位青壮年进城务工。由于不少农民家庭缺乏劳动力,在家里的老年人和妇女承担了土地种植的劳动,确实越来越困难,有的依靠社会化服务组织代耕代种代管(如机耕、机播、机收,病虫害的专业队统防统治),但越来越多的选择流转耕地。到2012年6月底,家庭承包经营中就有四千多万户流转承包。目前流转耕地占全国农村家庭承包耕地总面积的20%左右,而大部分是流转给了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这种变革现代化农业“商品化、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的发展需求。于此同时,新的经营主体的出现也吸引着一批有志务农的青壮年,并且培养一批“有文化、有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现代企业化的农民,这对解决今后谁来种地的问题是有重大意义的。
  
  陈耀邦表示,我国的农业经营体系将会逐步建立起以家庭承包为基础,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为骨干,以农民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为纽带,以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为保障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使我国农业走向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和社会化,构成我国农业现代化的中国特色。
  
  “农业产业化是我国农业经营体制机制的创新,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室主任张照新表示,“农民合作社是带领农户发展生产、进入市场的主要载体,农产品流通、加工的生力军,创新农村社会管理的重要组织。”
  
  作为我国三农领域的著名学者和专家,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张利庠在《形成农业发展特色模式,构建和谐产业链条》的报告中提出,政治上就要民管、民办、民享、民愿,农民自己真正的发挥主体作用,然后政府支持引导、规范保护和监督,而不是靠国家的补贴去节流,所以未来农业的生产主体是新型职业农业(大户和专业户),家庭农场(生产有规模、产品有品牌、经营有场地、设施有配合、管理有制度)、专业化农民合作组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
  
  找问题,抓核心,助力合作社发展“有的放矢”
  
  推动合作社的发展已经成为必然,但未来农民合作社将要面临和解决的问题还很多,探索发展途径之路还很长。在合作社庞大群体数量和百花齐放发展的背后,必须营造一个良性的产业链环境,来助力合作社实现持续健康发展。而合作社与产业链条的相关主体的融合,成为发展的必需。
  
  全国工商联农业产业商会农民合作社委员会立足搭建一个“信息畅通,资源共享,相互合作,优势互补,查漏补缺、取长补短”的农业产业链平台。全国工商联农业产业商会会长陈泽民指出,目前合作社面临发展的关键,是把属于合作社的上游的供应链环节,比如农化企业、饲料企业、农资企业、种子企业,甚至是家庭农场,让他们与合作社建立直接的对话机制和稳定的合作关系。把处于合作社下游的农产品的流通环节融合到合作社当中来,如:农产品加工企业、销售企业、渠道商、营销渠道,建立一个以农民合作社为纽带的产业链条。
  
  以此为出发点,商会成立农民合作社委员会,更有针对性地为这样的产业链服务,助力合作社向上申请政策环境、法律环境、宣传环境和市场环境等;向下做好产业链对接和培训交流服务,促进基层合作社的快速发展,让企业健康发展、企业家健康成长。在有关部门各方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合作社委员会的服务能偶做得更周到,更细致,更专业。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张利庠在《形成农业发展特色模式,构建和谐产业链条》的报告中还指出了农业存在的问题和合作社现状。他表示,农业本身存在着弱质性:预情、行情、疫情、易情交织一起决定农业弱质性;农业存在三高一低一长,即高投入、高风险、高技术、低利润、长周期,是农业产业的围城;以及合作社目前面临人才“四少”的现状:1、合作社中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能合作、肯奉献的优秀带头人较少;2、合作社中了解合作社知识,甘于“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农民社员较少;3、行业指导部门中通法律、懂政策、会监管的知道人员较少;4、理论深厚,善于把国际先进经验和我国国情融会贯通,善于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科研人员较少。
  
  张利庠进一步分析道,这些存在的弱点决定了合作社要规避单打独斗和恶性竞争,要加强规范化,承担更多社会化服务职能,为此要尽可能多联合起来,探索建设专业合作社联合会。联合起来要从三个方面出发:1、互学互助、行业自律、共谋发展;2、扩大业务范围,实现“服务+监督”双职能;3、合作社从“产地型”走向“产业型”,不单单生产或销售初级产品,而是通过合作联合实现规模与品牌升级,实现合作垄断。
  
  搭平台,聚资源,形合力,疏通农民合作社产业融合之道
  
  面对目前合作社发展的问题和弱势,200余家企业和合作社意识到,建立一个规范的组织将是合作社发展的重要之臂,那么本次论坛即成为了农民合作社产业融合之道的开篇。
  
  中央统战部原副部长、十届全国人大常委、全国工商联农业产业商会永久名誉会长胡德平在论坛上指出,国家将有新一轮的改革措施,尤其对商会这种自治组织,给予了很大的支持,这是改革开放前二十年前所未有的。新一轮的改革在启动的时候,我认为国家对农业行业,对这个行业内的组织的扶持政策等各个方面都会迈上新的台阶,随着新一轮改革的推进,我们这个合作社产业会大有作为。并号召合作社群体有效组织起来,加强交流学习,取长补短。基层社可以将一些好的建议和想,法通过商会组织递交给相关部委,相关部委领导一定会予以充分的重视。同时对全国工商联农业产业商会的发展予以了充分肯定,并表示农业商会、合作社委员会的前途会非常之广大,未来的合作社产业融合需要其发挥作用。
  
  全国工商联农业产业商会农民合作社委员会会长孙向东在农民合作社委员会成立仪式上,针对合作社本身存在的发展缺陷和趋势,做了合作社委员会使命宣读和服务阐述。他表示农民合作社作为新型农业生产的主体正在成为中国农业的一支重要力量,是中国农业未来的一个方向,在这个背景下,成立全国性农民合作社的服务平台正是要顺应这个发展趋势,在这个平台上我们将带领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进入农业产业链和品牌化时代,推动合作社和家庭农场领航中国现代农业为使命,致力于打造一个服务于合作社的四个平台:产销对接平台,价格提升平台、政策对接平台和学习交流平台。
  
  孙向东会长解释道,产销对接平台是专门针对合作社与上下游企业设立的,为合作社销出去提供帮助;价格提升平台,是让好产品卖上好价格,通过合作社,经过产品设计、品牌包装、认证、追溯、渠道选择等方式来帮助合作社的产品进行升值;政策对接平台是政策支持和项目申报,通过整合专家资源、信息资源,为合作社政策对接方面提供帮助;学习交流平台,是为合作社提高技能开设的,由于合作社属于新生事物,大部分合作社在运营管理、品牌建设等方面相对比较缺乏,将通过培训、交流、论坛、考察等形式组织合作社统一学习,以提高合作社的整体经营水平。
  
  针对目前人才缺失的问题,孙向东会长重点强调,他们专门举办了农合会商学院,与清华大学联合成立“合作社理事长高级研修班”。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渠道整合多种资源来帮助农合会管理人员能力的提升,农合会是以合作社为主体的多元化、多资源、多层次的结合体,委员会将充分发挥资源的聚合效应,实现资源的有效对接和价值升级,合作社委员会是在工商联,农业产业商会这个大平台的基础上成立的,承担起向国家建言献策的义务,通过全国工商联的渠道,提出合作社有利于合作社发展的全国两会的提案和合理化建议,以推动合作社的发展,这是合作社应尽的职责。
  
  “中国要实现以农为本,最有动力的是农民,要让农民抬头,将农民组织起来”,北京农禾之家理事长杨团教授从自身认知的东亚成立的新农村综合发展协会的形式,分析了本土化的农民合作社委员会成立的必然。杨教授,还在总结中提出,综合农协以经济手段实现社会目标,是兼有社会功能与经济功能的职业农民团体,在日韩台均为法定机构和公法人社团,其屹立百年、实现城乡可持续发展的经验值得深入研究。中国综合农协的出现适应了中国走出三农困境和乡镇治理困境,重建农村基础结构,重建农民和政府之间关系的迫切需要。
  
  据悉,农合会委员会在本次论坛会上还以分享和分论坛的形式,邀请上、中、下游所涉及的12家企业代表、或媒体代表,分别从供应、生产、销售,三大环节存在的问题,深度探究了如何更好地资源整合,相互融合,即产业链融合之道。第一,如何优化供应链,切除供应环节的“柠檬市场”,委员会认为处于合作社上游的供应企业(包括农化企业、饲料企业、机械制造企业等)多处于良莠不齐的混乱状态,保证合作社产品的质量,首先应在投入品的源头把关。优秀的合作社应该与优秀的上游供应企业建立直接的对话机制、畅通的信息对称和稳定的合作关系;第二,如何规范生产链,走出生产环节的“囚徒困境”,农产品在生产环节的隐蔽性,多数很难透明,这种隐蔽性形成了在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囚徒困境”,委员会认为造成了农产品销售的“有市无价”。改变这种困境,首先需要解决的就是生产环境的规范化和标准化。第三,如何提升价值链,找到农产品销售的“最美角度”,受行业环境和自身条件的限制,以及对品牌和运营模式认知的缺失,委员会认为许多合作社的农产品多处于初级产品层次,失去了成为高端农产品所获得的增值空间,找对方法,任何一款农产品都可能成为让你意想不到的“爆款”。
  
  据悉,本次论坛历时两天,获得了政府部门的大力推动和支持,以及行业和媒体的广泛关注。参会人员表示,希望以后合作社委员会可以多举办这样有助合作社产业发展的活动,并对新成立的全国工商联农业产业商会农民合作社委员会,这一首个官方合作社专属公益平台给予很大希望,同时非常愿意加入这个平台实现共同发展。此次盛会成功举办标志着农民专业合作社抱团谋发展时代的到来。 
相关热词搜索:我国 合作社 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