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绍峰
日前,美国银行启动了对中国建设银行(5.95,0.02,0.34%,实时行情)最后0.8%持股的出售。
9月4日,建设银行H股早盘以5.7港元价格成交20亿股,涉资114亿港元,与美银欲减持建行H股数量和价格相近。市场怀疑美银可能已经清仓套现。受此影响,中资银行股当日几乎全线下跌,建行H股更是跌逾2%。
此前就有报道称,美银将以每股5.63港元至5.81港元之间的售价,向市场出售20亿股建行股票。而这部分股票刚刚在8月底获得解禁。2005年,美银在建行赴港上市前,斥资30亿美元购入建行8.5%的股份,还获得了将来购买建行至多19.9%股份的期权。在上市前后的3年多时间里,美银四度大规模增持,累计投入近119亿美元。
美银在2009年1月开始抛售所持建行股票,在当年的两次抛售中,累计套现金额超过100亿美元;2011年,美银又通过两次出售,套现149亿美元。此次的最后抛售,意味着美银当初以119亿美元购入的股份,共获得了大约265亿美元的毛利。
然而,这次选择在中国经济增长放缓背景下出售建行股票,引发了市场广泛猜测:这是否表明美银对中国银行业信贷质量和业绩放缓担忧加剧,对商业银行的前景并不看好?
自从2008年四万亿元经济刺激计划实施以来,伴随着商业银行的大举放贷,人们对银行业不良率上升的担忧就不断升温。摩根士丹利日前发布的《中国去杠杆化:银行业能否安然度过金融风暴》的研报显示,中国高风险信贷率达9.7%,或近10万亿元人民币。研报指出,假设所有的高风险贷款都变成了不良贷款,那么损失率将达到2%至5%,由此,总风险将相当于中国上市银行拨备前利润的2至4倍,也相当于在考虑到抵押品缓冲后的拨备前利润的1至2倍。分析师们预期,2008年以来中国信贷繁荣留下的问题贷款将继续上升,这意味着其中一些银行必须筹集新资本(0.6,0.02,3.45%,实时行情)。目前投资者对不良贷款看法悲观,中国各银行的股价也似乎表明,不良贷款的上升空间将远远大于多数分析师的预期。
然而,建行董事长王洪章并不认同这一看法。在此前举行的中期业绩发布会上,王洪章表示,美银抛售建行股票,绝非因为建行业绩不好,而是因为其自身经营管理在次贷危机中深受打击,此前一直处于亏损状态。目前该行的状况已趋好转。如果美银有余力,相信一定不会轻易抛售日赚6.5亿元的银行。
确实,一如建行董秘陈彩虹所言,建行2012年A股、H股收益率均达到或超过6%,远高于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和一年期国债收益率。持有回报如此稳定和丰厚的股票,对美银而言并非当前最不划算的选择。
实际上,包括美银在内,最近世界各地的银行纷纷抛售在其他金融机构所持股份,除了自身财务考虑外,另一个影响因素是,《巴塞尔协议III》新规对这些银行带来了出售少数股权投资的压力。《巴塞尔协议III》规定,银行需要对所持其他金融机构的少数股权拨出额外的资本金,这降低了外资大行此类投资的吸引力。市场普遍认为,《巴塞尔协议III》的推出,意味着全球性银行可以到处收购少数股权的时代已经结束。
还有更深刻的原因。外资银行最初投资中资银行,既是为了获取投资收益,也是为了借此扩大其在中国市场上的业务领域,或者更有利于其业务拓展。然而,自中资银行改制上市以来,中资银行业务发展迅速,竞争力不断增强。其间,工行甚至稳坐了6年“全球市值第一大银行”的宝座。中资银行竞争力的提升,不仅让外资银行在中国境内快速拓展业务的努力变得艰难,也逼迫一些外资银行不得不收缩战线,以便通过收回的投资,重新进行全球布局,增强自身竞争力。因此,某种意义上说,美银出售建行股份,恰恰反证了中资银行竞争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