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部分出租车司机发出联合抗议,矛头直指滴滴打车和快的打车的专车服务,称专车扰乱市场秩序,冲击到出租车市场,并提出专车便是“黑车”的质疑。有专家表示,两者市场定位不同,冲击谈不上,“之所以有这种声音,是因为专车平台推出各种优惠活动降低了专车使用门槛,但是这只是暂时的”。
不过专车目前自身也存在一些问题。有专家指出,不少私家车混入专车队伍,市场上对专车便是“黑车”的质疑也并非是空穴来风。
专家:私家车“挂靠”租赁公司实际为黑车
在专车知名度越来越高时,一个声音也越来越大,那便是专车到底是不是“黑车”?据央视记者采访中得知,不少出租车司机认为,专车就是变相“黑车”。但是专车平台认为,平台只是提供了信息聚合,车辆是汽车租赁公司提供,司机是劳务公司派遣,这完全合乎政策法规。
东南大学法学院副教授、交通法治与发展研究中心执行副主任顾大松态度鲜明,他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租赁公司对有所有权的车辆供专车平台使用,这完全符合法规,称不上“黑车”。
但是事实并不是这么简单,据了解,目前有租赁公司提供私家车“挂靠”业务,然后供专车平台预约使用。据央视报道,某租赁公司员工称,可通过“四方协议”规避政策风险。“私家车‘挂靠’在租赁公司,车主可以称是劳务公司派遣过来的,这样便实现了‘人车分离’。”上述租赁员工说道。
中国互联网协会信用评价中心法律顾问赵占领认为,“四方协议”在法律面前站不住脚,因为私家车不是运营车辆,它不具备合法资质。顾大松也认为,租赁公司对“挂靠”车辆不具有所有权,用于专车服务则属于“黑车”。
交通运输部新闻发言人徐成光近日表示,交通运输部将组织专家进行调研,理清管理思路,划清管理边界,并将适时出台规范互联网预约用车服务的有关政策措施。
“专车烧钱大战难燃”
正是出于这方面的质疑,目前不少城市出租车司机发出抗议声音,以南京为例,不少出租车司机以卸载打车软件发泄他们的不满。还有不少出租车司机和媒体表示,专车平台将冲击出租车市场。中北出租车公司殷浩认为,专车在会出租车行业慢慢渗透,将会直接冲击到出租车体制。
但顾大松认为,“目前之所以出租车司机反映这么强烈是因为专车平台正值竞争白热化阶段,各种优惠活动满天飞,本该服务中高端用户的专车,现在普通用户通过优惠活动用比较少的费用就可以享受到其服务,这抢夺了一些出租车用户,造成了一种冲击假象。”
“但是这种情况不会长时间存在,专车和出租车市场定位不同,从宏观上看,不但不会冲击出租车市场,还满足了不同用户多样化的出行需求。”顾大松说道。
在滴滴打车和快的打车软件步入市场之时曾掀起“烧钱”大战,在专车战场,这两个“对头”又碰到了一起,那会不会掀起新一轮“烧钱”大战呢?据悉,最新两者优惠活动不止,一号专车推出“千人体验团”计划,滴滴专车联手蒙牛,各种优惠券满天飞,有媒体亲身体验,有优惠券时乘坐专车实际付款金额和乘坐出租车时已经相差不大。
顾大松认为,专车有非常清晰的市场地位和盈利模式,在源源不断获得收入,即便是“烧钱”也有粮可烧,也可以看做是正常的营销活动。“但是大规模长时间‘烧钱’模式不会发生。”
互联网专家李嘉鹏认为,专车瞄准的是中高端市场,这一用车群体本身对于价格敏感度就不高,因此专车恐难再掀“烧钱”大战。
专车“铤而走险”事出有因
既然挂靠在汽车租赁公司的私家车有黑车的嫌疑,那部分专车平台为什么还“铤而走险”呢?
有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现在正值专车平台跑马圈地之际,扩大市场规模、提高知名度是专车平台首要任务,租赁公司的车辆远远不能满足专车平台的需求,这迫使专车平台对租赁公司的要求自然降低,也就默认了私家车“挂靠”。
不过据多家媒体报道,这种情况正在改善,目前专车平台对租赁公司提供的车辆新旧程度要求在不断提高;对劳务派遣公司提供的司机素质审核在不断趋严,甚至司机上岗前都会经过专车平台的培训,过关才可上岗。
顾大松认为,专车平台是互联网公司,互联网企业大部分都会轻资产运作。“专车平台自己‘养车’成本就太大了,公司也就太重了,灵活度就会降低。”
不过也有例外,据记者了解,目前还有专车平台对所用车辆都有所有权,换句话说是自己“养车”。AA租车市场总监杨艾此前接受中新网IT频道采访时就表示,专车服务的对象是中高端用户群,对所用车辆有所用权一方面是杜绝政策方面的隐患,另一方面是防止车辆质量参差不齐影响用户体验。“未来,这或成为其他专车平台不能比拟的优势。”
顾大松也强调,专车平台对所用车辆有所有权的话,政策方面的风险就大大降低,“这未尝不是专车平台发展的一个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