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快讯 > 正文

嘲讽奥巴马第一女儿?看互联网上的道歉艺术

时间:2014-12-01 09:32:25 来源:搜狐IT 评论:0 点击:

  道歉是一门艺术,放到互联网上,更是如此。就在美国人民欢天喜地过节时,一位名叫Elizabeth Lauten的网友却成了互联网上的众矢之的,而这一切最初只是因为一篇Facebook上的评论:原来,在看过美国总统奥巴马协同家人的感恩节祝词 后,Elizabeth Lauten觉得奥巴马2个女儿的“穿衣太过没品”,因而便在自己的Facebook上对此进行了嘲讽,认为她俩言谈举止以及穿衣打扮太“坑爹”——尤其 还当着全体美国公民,甚至全世界。

  “亲爱的Sasha和Malia,我也跟你们一样有过不堪回首的青少年时期,可是你们怎么说也算是第一家庭的一份子,拜托能稍微有点儿品吗。至少尊重一下你们在公众面前需要扮演的这个角色。既然你们并不尊重父母的处境,或者全国人民的感受,那么我要告诉你们,你们至少在露面时展现承担一点儿‘好榜样’的责任……”

  正是这番在互联网上的嘲讽,让Elizabeth Lauten随后后悔不迭。

  据了解,这些话就像一碗凉水,在沸腾的油锅里炸了起来。网友纷纷转发评论,多数人都认为Elizabeth Lauten的言辞有些过分了,尤其对方还只是两个只有13岁、16岁的孩子。迫于压力,Elizabeth Lauten选择了道歉:“我为自己前几天在Facebook上所发的那篇评论Sasha和Malia的文章道歉……我用了即便是自己的孩子都不会这样批评的语言去评论她们……”

  然而事态并未就此了结,各大网站依旧乐此不疲地讨论着,从Elizabeth Lauten的道歉到人们对感恩节的理解,最后甚至到了政党间斗争的级别。

  一段嘲讽,一段道歉,为什么会造成这么大的影响?

  现如今,互联网普及率快速提高,人们早已习惯了在网上表达自己的态度,然而匿名性的存在让很多人放下了三次元的道德约束,“怎么着,还不让说人说了?有本事你来打我啊~”,抱着这样的心态,越来越多的网民想啥说啥,丝毫不顾及当事者的心情(即便人家跟你没有任何关系)。虽然古语有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也,但放到现实中,尤其是二次元的现实里,人们似乎变得更苛刻,即便是道歉都可能道出火药味儿。

  以此次Elizabeth Lauten事件为例,抛却对象身份的敏感性,就针对她最后的道歉,我们其实可以看看,互联网上一句“我错了”到底应该怎么说。

  一位名叫Elisa Doucette的评论者认为,即便是靠着网络这个虚拟的平台,一句“抱歉”也彰显的是一个人自身的修养和道德,如果真想解决问题,那么就请发自肺腑地说出来,因为即便是文字,字里行间人们也能看出打字者的用心,而这也正是网络道歉的重点。

  其次,永远不要把事情本身放在人之前,你应为某件事而伤害的人道歉,而非事件本身来道歉。对此,有社会学家指出,Elizabeth Lauten在随后给出的致歉信上的措辞其实就很有问题,难道她是因为在Facebook上po了一篇文而错了吗?显然大众并不是这个意思,“‘我为自己前几天在Facebook上所发的那篇评论Sasha和Malia的文章道歉’改成‘因我在Facebook上所发表的那篇文章而向Sasha和Malia道歉’,这样要更佳”。同样的词,只是不同的位置,但是却给了当事者以及其它围观者以不一样的理解。

  最后,就像老话常说的那样,解铃还须系铃人,请尽可能地与当事人取得联系或者互动,只有这样,你的道歉才能是真正意义上的道歉。

  当然,对于Lauten而言,让她像奥巴马夫妇一样跟Sasha和Malia坐下来聊天,这几乎没啥可能。但是正如你的嘲讽是通过几根网线扔过去的一样,还是通过网络,它可以是一个@,也可能是一个转发,既然说了,就请让这句“对不起”真正让对方看见。否则,各执一词的双方非但可能不会平息各自的不忿,反而会让一句道歉变成下一番论战的导火线。

  还是那句话,多以宽容之心待人,多以严谨之心待己,得饶人处且饶人。即便是在互联网上,那人,也是人啊。

相关热词搜索:女儿 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