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闭幕的2015年全国两会,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实施中国制造2025。坚持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从“无”到“大”,中国走了33年,让中国成为了世界的制造中心;从“大”到“强”,中国制定了新的10年计划。
解艾兰女士表示,制造业的规模和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和现代化程度的主要标志,目前,我国制造业正处在从产业链低端向高端“爬坡”的转型升级阶段,既有前所未遇的挑战,也有前所未见的机遇。中国制造业目前存在资本游离、人才流失、要素转移、效益低下等问题;而在新一轮的全球产业链重组过程中,中国制造业还面临欧美发达国家的竞争压力。因此,“中国制造2025”适时地提出未来一阶段的发展重点,无疑是给中国制造业和中国经济规划出了明确的发展路径。
而作为制造业的一线从业者,胡家鑫则希望政府能够坚持市场主导、改革创新,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大中小企业配套推进,务求重点突破。同时希望政府能够在财税、金融、人才等政策上给予适当倾斜。通过不懈努力奋斗,打造中国制造业升级版。
胡总还表示,曾有人将我们的邻国、制造强国日本的产品人性化、长于细节、精益求精的行为称之为“匠人精神”。中国虽然早已成为世界制造中心,但长期以来我们的产品被贴上:山寨、粗糙、廉价、低端等标签。从国家层面来看,应集中整合资源,尽早出台具体的配套措施,抓住机遇,促进制造业关键配套产业竞争力的提升。从企业层面来看,应加快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将低成本的竞争优势转变为质量效益竞争优势,改变资源消耗大、污染物排放多的粗放制造,推行绿色制造,推崇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
解艾兰女士认为, “中国制造2025”是实现中国版的工业4.0,人才培养至关重要,德国的人才培养经验值得学习。但在目前的数字化时代,不推荐德国在1880年工业化初期建立的“学徒”体制。而是应该根据目前技术快速更新的趋势,建立与职业并行的终身教育体系。因此可以学习德国,建立一些特殊的职业学校,或是与职业相关的大学课程,并以此形成与职业结合的终身教育。随着“中国制造2025”的实施,还需要加快以宽带、无线互联网、云计算、互联网金融为代表的“新经济基础设施”建设。
胡家鑫认为随着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宽带、云计算中心、互联网金融机构等软硬件设施,将成为支撑经济发展的“新经济基础设施”,未来政府应给予发展支持,进而为“中国制造2025”的实施提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