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快讯 > 正文

虹野如何才能用好“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体系”

时间:2015-04-25 11:39:38 来源: 评论:0 点击:

  虹野如何才能用好“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体系”一、    国家义务教质量监测是有必要的

  当前中国教育,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的问题很严重,当然其中最引人关注的就是高考对高等教育资源的分配了。但是高考改革无论如何进行,都只能使得一部分拥有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而且还很有可能产生资源错配的问题,不适合某个职业的人读了这个专业的大学,导致现在就业难、招工难、创新难同时存在。所以高考改革在经历了统一命题、分开命题却又回到了统一命题的一个轮回,此时发现教育资源分配带来的社会公平问题,却是需要从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资源分配做起的。

  而义务教育阶段教育资源的分配以及由此而引起的高等教育阶段教育资源的分配却是没有一个好的分配标准。因为用考试成绩来进行资源分配,实践证明是失败的,对于家庭、个人和社会来说是严重滞后的,等问题出现了再调整,却是已经晚了。

  从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来说,教育经费的投入,师资力量的分配都是可以调节的,但是调节的程度却是没有一个明确的依据,所以在义务阶段对全国义务阶段教育质量进行监测是有必要的,对于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来说是必要的,对于社会人才结构的调整是有必要的。

  二、    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内容需终生教育理念作指导

  在肯定了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的必要性之后,我们需要对其可行性进行分析。首先我们需要厘清一个概念,那就是教育质量监测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而我们具体进行监测的时候则是用量表的形式,量表能否反映“人所接受的教育质量”则是整个教育质量监测体系的核心。

  在这里需要提防的是把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做成了对“学生学科知识水平”的监测。毕竟应试教育唯成绩论带来的危害还历历在目,所以要做到量表能真实的反映学生的知识水平、思维方法、兴趣、理想、价值观等等,要把教育质量检测做成是对学生“人”的监测。

  之所以在义务教育阶段先进行数学和体育的监测,无外乎二者容易量化。体育还好说,基本上能够反映出来身体素质。但是数学则不然,毕竟我们很难说明学生会了课程中要求的一元二次多项式的因式分解,就能够说明其真正掌握了因式分解的思想和方法。更不能说学生会用无理数,就认为学生理解实数理论了。

  所以量表在制定的过程中,需要遵循人的认知规律,从人的长期发展的角度来进行质量监测,需要考虑到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衔接,这需要考虑到教育质量监测考虑到学生的未来的专业选择和职业规划。

  这需要量表的制定要从人的终生学习的教育理念来考虑。

  在这里最担心的就是陷入“知识水平”监测的陷阱,忽略学生发展的连续性和知识学习的渗透性,这样很容易变成第二个应试教育。

  三、    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体系抽样需保证随机性

  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作为一种统计方法在教育领域的应用,首先要保证样本选择的随机性。但是在具体的实践中,我们总是有意无意的操纵者样本的选择。或者是因为样本校太远而不想去,或许是因为有某些官员为了政绩而干扰样本选择,或许是我们统计人员对抽样的随机性的不重视……这些都会导致监测结果严重失真,很容易导致重大教育决策失误。

  四、    对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结果的反馈需严防功利化

  在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施行之后,估计每个教育人都会考虑监测结果出现之后的决策会不会给自己带来影响。教育评价的威力,那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在基础教育阶段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标准,则整个教育就表现为应试教育了。在高等教育中论文发表作为评价标准,结果出现各种学术造假。所以如何使用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的结果是非常重要的。

  而国家义务教质量监测是一个宏观调控的手段,对于教育资源的配置具有前瞻性。对于教育资源配置严重失衡的地区需要督促整改,但是切勿涉及到官员的升迁之类的事情。毕竟教育是一个长周期的事情,出现问题不是一任官员所造成的,解决也不是一任官员能解决的。另外,对于宏观的监测结果切勿作为进微观教学质量的评价结果。从人的发展的角度,学生综合水平比较高,不是一个教师的功劳,学生综合素质比较低,也不一个教师的责任,在不少学者专家说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施行了,认为教师要有压力了,这应该算是一个误导。应试教育就是把分数作为微观教学质量的评价标准而带来严重 后果。前车之鉴,不得不防。

  不过当我们教育界少些功利心,把教育当做一个长期的事业去做,把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的宏观性和教育教学的微观性合理结合而又保持距离,互相促进才真正提高国家教育质量。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