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福建省政府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大嶝岛特色景观“希元林”,不仅是大嶝岛村民防风固沙的天然屏障,绝佳的避暑场所,还被看作是造福当地的风水宝地,关于这片绿林的来历和名字,还有一段和明朝理学名宦、出生于如今翔安区新店镇的林希元有关的故事,记载见于《嶝田郑氏家谱》。
明朝嘉靖年间林希元任大理寺丞,有一年春天回大嶝岛探望母舅。当他乘船越海来到大嶝岛坪边码头时,只见前来迎接的人尽是些青年人,其中年纪最大的也不外三十来岁。林希元见此心里好生不悦,他认为这个村子的老人无礼,竟敢如此怠慢朝廷官员,实在大为不敬。
但经过打听后林希元才知道,原来岛上居民生活很苦,每年风、沙、水三害轮番袭击,所种庄稼,不是让水冲走了,便是给沙淹没了,住房也常常连基带顶被飓风拔走。老百姓衣食无着,因此,岛上居民寿命很短,能够活上三十岁便被尊为“乡里老大”了。

林希元站在海边,紧锁双眉,海水溅湿了衣裳,但他心里老揣摩着“蜈蚣”的事。思考良久,他终于想出了利用乡民心理,发动大家植树造“蜈蚣”,抵御西北风的计划。
林希元回到村里,把计划向村民细说,人们欢呼雀跃,拍手称赞。于是男女老少争相涌到海边,有的挑沙筑堤,有的挖穴种树。时值仲春,阴雨绵绵,林希元手持树枝,沿着蜿蜒曲折的海岸一路栽种,插了一里多路。不多久,林希元手植的树木株株成活,后来葱茏茂密,连成一线,海风吹来,宛如一条翻滚蠕动的蜈蚣,这叫“九蛇拜蜈蚣”,从此岛民安居乐业,人寿年丰。
时间过去了四百多年,林希元的故事还在被人们津津乐道,如今的大嶝岛居民有了一个新的愿望,就是能够以“纪念林希元,文化助创业”为主题,将这片古老的防风林建成一个文化创业园,为大嶝增添一处集历史文化和新时代需求为核心的新时代旅游景点。

2016年5月17-23日,郑瑞勇以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的身份与厦门思明区台金联副会长、厦门君立集团林松毅董事长等一行20多人,组成大陆美术家协会代表团拜访金门和澎湖,开展《美丽乡村·书香田墘?纪念林希元文化艺术节——两门画家画两门国画精品展》采风活动。
大陆美术家协会代表团在拜访澎湖时,参观了潘安邦故居和张雨生纪念馆,这两位音乐人都在中国流行音乐历史上曾经名噪一时,如今和他们相关的建筑也因为本人的高知名度提升着澎湖的旅游关注。
《外婆的澎湖湾》主唱人潘安邦昔日在澎湖的住宿地,如今是澎湖县政府规划的“眷村文化园区”,成为澎湖旅游最新的景点。《大海》的作者演唱者张雨生,更是出生在澎湖,对于澎湖张雨生曾经在电台访问里形容它为“最美丽的惊叹号”,热爱之情溢于言表。
中国美术学院客座教授、上海工艺美术研究所研究员徐卫国感叹,澎湖县因为潘安邦和张雨生的故居和经典老歌而更加闻名,出生于厦门翔安区新店镇、在大嶝岛留下丰富文化和自然遗产的历史名人林希元,对于大嶝岛旅游开发的巨大价值和潜力还有待深入挖掘,让这位青史留名、事迹耀世的名人在新时代发挥应有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