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月 3 日,Instagram 抄袭 Snapchat 来的 Stories(快拍)功能上线一周年了。
听上去不是那么光彩,但 Instagram 在这个日子很是庆祝了一番,还公布了一组数据:25 岁以下用户每天花在 Instagram 上的时间超过 32 分钟,25 岁以上的超过 24 分钟。
Instagram 还表示,每天使用 Stories 功能的活跃用户量达到了 2.5 亿。
这明显是冲着 Snapchat 来的。后者在今年 2 月曾公布数据称,25 岁以下用户每天花在 Snapchat 上的时间超过 30 分钟,25 岁以上的约为 20 分钟。“用户停留时间”这项指标对 Snapchat 的重要性有多大,从他们把它放在 IPO 路演的一部分就可以看出来。
如果你的生活也被智能手机掌控,应该会很明显感受到一个个 APP 瓜分你空闲时间、甚至工作时间的情况。关于中美几个最热门的社交和内容消费类 APP,其实它们都曾公布过用户在自己上面停留的时间。
微信曾在去年的 2016 年微信数据报告中称,50% 的用户每天使用微信时长达到 90 分钟;另一份企鹅智酷的报告援引 QuestMobile 的数据显示,2016 年 12 月微信人均每日使用时间约为 66 分钟。
今日头条一直对外宣称自己的用户粘性高,也很爱拿 76 分钟的用户阅读时长和微信做对比,从而彰显自己的媒体价值。
拿中国影响力最大的社交平台微信和美国最大的社交平台 Facebook 来比较的话,会发现中国人消耗在上面的时间也比美国高太多了。
自从媒介在移动时代碎片化以来,“注意力经济”这一最早见于 1994 年美国加州大学学者 Richard A.Lawbam 的观点变得越发流行,它成为了一种十分稀缺的经济资源,它背后是希望获得你注意力的种种商业公司,而经营注意力资源的产业则往往以获得用户了多少时间作为资本。
互联网公司拿来公之于众的指标一再发生变化。这就好像当阿里巴巴不再以一家电商公司自居的时候就停止公布 GMV,那些以广告为主要收入来源的 APP 或网站最初总是先迫不及待地宣告世界自己的注册用户总量/装机量达到了多少,然后开始谈市场份额。
后来,当流量增长红利渐渐消退,月活跃用户成了另一个新的指标,它依然指向了用户量级这个标准,但提出了“活跃”的概念,移动互联网公司从占据用户的桌面到打响占据用户时间的战争。
至于日活跃用户,并非所有公司都愿意披露这个数字,它往往代表了用户对平台的粘性。而今天,Instagram 和 Snapchat,以及一系列名列前茅的 APP 提出的“日均使用时长”已经把战争缩小到了分钟的单位。
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对广告主来说,用户停留的时间越长,往往意味着其所在的平台价值便越高。这也是为什么 Instagram 会特别指出,Stories 功能的日活跃使用量达到了 2.5 亿——最近它们在 Stories 中频频上架新的“脸部滤镜”,而这原本是 Snapchat 的招牌广告产品。
不过,媒介的广告价值是一个很复杂的东西,影响它的东西有很多,所以广告主对投放平台的选择也会基于多个数据维度。而每个平台用户所带来的广告价值也不一样。以微博和微信为例,2017 年第一季度微博和微信的广告收入分别是 11.68 亿人民币和 43.79 亿人民币,根据我们的计算,若以日活跃用户第一季度消费的时长总量去除这些收入,会发现人均每天为微博和微信贡献的收入分别是 0.28 元、0.58 元。
另外,平台上的内容也可能对广告的价值产生影响。不久之前,YouTube 平台就因为程序化购买的广告出现在种族仇恨、恐怖袭击等视频内容旁边,被许多大型广告主撤下 YouTube 平台的广告订单。此前有分析师预计,YouTube 今年的广告收入预计为 120 亿美元。若以股价下跌的幅度来计算,该事件对 YouTube 母公司 Google 造成的市值损失达到 250 亿美元。
但为了证明自己的广告价值,他们还是会强调和用户相关的各种数据。
题图来自 pixabay
制图:冯秀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