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四川九寨沟8月11日电题:一所山沟里的小医院如何成震中生命“方舟”
新华社记者张钦
眼前的这家医院,只有山沟中的一小块坝子地,一栋3层高的医办楼和70名员工。楼里悬挂的“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上标有两个名字,一个叫九寨沟县第二人民医院,另一个叫漳扎镇中心卫生院。
从外面看,这栋藏式风格的小楼,整体框架没有受到大的损害,只是墙体上有一些裂痕。但走进小楼一层的急诊和门诊大厅,触目所及都是8月8日晚上的那场7级地震留下的扎心创伤:一扇玻璃门被震得粉碎,玻璃碴到处都是;许多检查室、病房的内墙上都出现上下贯通、有一指宽的裂缝;有些墙体上的水泥块凸起,看起来只要稍有晃动就会砸下来。
地震发生时院长黄正俊正在医办楼一楼,忽然,楼体先是左右剧烈摇晃,然后像簸箕一样上下波动,当时他感到有点头晕,站立不稳,紧接着就停电了。楼道内传出大喊声,医院的值班人员也吓得紧紧地抱在一起。黄正俊很快回过神来,一边喊一边组织大家将六七名急诊留院观察的病人或扶或抬,疏散到院子里。大家惊魂未定时,一批又一批头部、颈椎、腰椎、骨盆及四肢被砸伤的伤员涌入小院,护送的亲属叫喊着“快救人”。
当时余震不断,附近的山体不时发出山石滚落的声响。职工们冒着生命危险,从急诊部、药房和库房中抢出急救器械和绷带、夹板等急需用品。4辆救护车的车灯全部打开,照亮小院。职工们分成几组,按伤势轻重等级,将病人大体分类,病重的集中力量抢救,伤势较轻的抓紧止血、包扎。这天晚上,他们收治了130多名伤员,其中危重伤员四五十位,向县城转诊100多名,全院用完了库存的5大箱绷带。幸运的是,次日清晨他们统计发现,除一位厨师受了轻伤外,全院职工、家属都平平安安。
据九寨沟县二医院统计,8日夜至10日傍晚,医院共收治轻、重伤员298人,冒着山体塌方等危险转院近200人。这些伤员要么得到有效包扎、处理,要么在转院前获得比较及时的急救处理。医院一大半是女职工,但在抢救生命的最危急关头,他们倾尽全力救死扶伤。从成都、邛崃等地赶来增援的几位医生向记者感慨,这里好似震中的生命“方舟”。
地震当晚,医院麻醉科主任杨传国本来在相对安全的县城,但他嘱咐妻子照顾好孩子,就跑步到附近的县医院搭乘增援的急救车辆回到九寨沟县二医院。住院部主任衡敏当晚正在医院的家属楼内照顾8个月大的孩子,地震后把孩子交给老人,连夜参加到抢救伤员中。9日凌晨,在伤员诊治、转诊告一段落后,九寨沟县二院又派出10多人的小分队支援邻近的塔藏乡卫生院。途中,他们遇到山体崩塌路段,职工们弃车步行2公里赶到目的地。
敢于“逆行”、救死扶伤的精神可嘉,专业素养同样可贵。8日晚上,九寨沟县二医院的医护人员很快按照急救要求,将小院分为4个区域,按照伤势轻重分别安排伤员,分别抢救、包扎。医院给不同区域的病人臂膀上贴上红色、绿色等纸条,便于分类急诊。急诊科主任班九香说,这些纸条是早就裁剪好放在急救箱里的,每个急救箱都有四五十条。平时,医院经常督促急诊科做好应对突发事件的准备。
九寨沟在旺季期间日均接待游客3万人以上,经常有游客因突发疾病前来急诊。与很多县级医院不同,这家医院早晨病人不多,晚上却经常要忙通宵。很久以前,医院也遇到过旅游客车发生交通事故造成多人伤亡的情况。九寨沟县二医院是在乡镇中心卫生院的基础上扩容升级时,卫计部门要求不搞小而全,而是突出急诊、门诊特点。全院70个人中,有14人是急诊科的,全院有4辆救护车,1台CT机。
在黄正俊看来,从汶川地震到九寨沟地震,四川及其周边省、市近年来多次发生自然灾害。大家抢险应急的经验不断增加,正从“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向注重精准对接、注重协同配合转变,医院之间的配合更加默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