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向前元帅顽固性头痛症经治愈后给周超凡先生的题赠
周先生思想丰富、气象博大、视野广远,崇奉实践、守先待后,其谦和、宽容、开放、大度,秉承主通不主专的治学之道,学术上倡导“横通”、“纵通”理念。所谓“横通”,就是将医学与哲学、政治、宗教等学科打通,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所谓“纵通”,是对学术研究来龙去脉进行纵向的把握,对局部的问题也要做历史的、系统考察。而且内外儿妇,融而相合,从不把各科诸病分割来看,主张会通、综合,视人之病为整体,践履着传统学术立场,近些年声冠医坛,引起国内学术界的广泛重视。
周先生乡籍是浙江平阳,其周姓主源是东周时期的周桓公,清代著名历史、宗族学者叶钱大昕说:“周氏之先,自上海之周浦迁居嘉定,百余年来,本支蕃衍。”周氏祖训是“乾坤广大,繁荣新隆;勋业光辉,照耀祖宗;志谋高强,超群达众;邦国丰富,勤亦元玄。”《平阳周姓族谱》说,早在元朝末年,周氏族人周嗣德任平阳知州,辖台州、庆元(宁波)和温州部分地区。祖源可追溯到黄帝时的大将周昌,商代太史周任,两者的后裔都以周为姓氏。东阳周氏有丽水迁入的周兵、永康迁入的周圣、仙居迁入的周训三个支系。清堂周氏,远祖为周平王少子烈。迄唐朝有周氏分支在道州者。宋代最著名的大儒周敦颐,为清堂周氏所奉之始祖。
周先生自幼受祖父周觐光家传医学熏陶,并上承先祖周敦颐传统文化的濡染,在周敦颐提出的无极、太极、阴阳、五行、动静、主静、至诚、无欲、顺化等理学概念以后,周氏一门都深受影响。
赓承岐黄精义,观照融通
周先生说,他的学术生涯前几十年是搞中药研究,后几十年是搞治则研究。其平素十分重视研究周敦颐的《太极图说》和《通书》。娴熟运用周敦颐两推法来说明中医的阴阳五行。周敦颐説:“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太极图说》)周先生说:“《素问》说的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阳病治阴,阴病治阳。阴阳之辨,在协在调,协是个会意字。由表示众多的十和表示把许多股力量合成一股力量的劦字组成。就是要会同、合作。调的本义是和谐、协调,即搭配得当,配合和谐。审查病机,要注意六气主时的规律,藏象理论,六气特性,运用取象比类的方法,找出病象与病机的关系,有外邪要寻求外邪的性质,没有外邪要寻找其它原因,邪气盛实,正气虚损,都要寻找其原因。”(周超凡:《中医治则学》)
周敦颐提倡“文以载道”,周超凡先生则强调文辞是艺,道德为实。周敦颐一生爱莲,著有《爱莲者说》,说荷花是“君子之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超凡先亦钟情于莲,常徜徉于荷池并深入研究莲荷为药。
周超凡先生认为荷花,“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本草经》中莲藕药用的描述以外,还有东汉谯县华佗,他在手术前,先给病人饮麻沸散,使其失去知觉,刳割后缝合伤口,最后涂敷以藕皮等制成的膏药。周超凡先生说,荷花是中国医药宝库中不可多得的一枝奇葩。
荷者,植物名。别名莲花、芙蕖,“一莲九药”,全株入药,《本草纲目》说荷花、莲子、莲衣、莲房、莲须、莲子心、荷叶、荷梗、藕节等均可药用。《诗经》中有“彼泽之陂,有蒲菡萏”之句,离骚中有“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之句,《尔雅》中称之为芙蕖,本草经中称水芝,《本草纲目》中还称为水华。
作为药学家,周先生谓:荷的花瓣,性温味苦,入心、肝二经,有活血止血、去湿消风、清心凉血、解热解毒的功效。常用于暑热烦温、咳血咯血等。荷的叶片,味苦辛微涩、性凉,归心、肝、脾经,有解暑清热利湿、健脾升阳、散瘀止血的功效。荷叶对治疗冠心病、高血压有显著效果;对降低舒张压,防治心律失常、心血管病等也起重要作用,还可广泛应用于功能食品、保健食品和饮料中。此外,荷的藕节、荷梗、根茎、莲子、莲心、莲房、莲衣(莲皮)、莲蓬,亦都是良药。
周先生有一治高血压效方:莲子肉、莲子心、石菖蒲、远志、黄芩、菊花、升麻、葛根、泽兰、天麻。临床使用常可获效。这个方子出于《寿世保元》的清心莲子饮,用好了,疗效十分显著。另外,临床上治温热性疾病,有口渴便秘、舌苔黄糙,脉数,热象颇炽的,常用于辛凉清解,惯以莲子心配生石膏、僵蚕、地骨皮、大青叶、金银花、酒军、郁李仁等。
周先生说,荷、莲,在印度语中叫“芬陀利花”,佛经上也这样称谓,前中国佛学会会长一诚大法师对周超凡先生说,芬陀利花就是大白莲花,实际上也是佛的另一种名称。《涅盘经》上说:“佛亦名为大芬陀利”,意思是说,人们所念的佛,佛就是人中的芬陀利花。一诚大师还解释说:人中芬陀利花,即是人中的“好人、妙好人、上上人、稀有人、最胜人”。意思是说,念佛人已超越三界六道的众生,已经不是轮回的凡夫了,将来必定如同大芬陀利花那样的成佛。
周敦颐说莲,是“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周门后裔周超凡先生,屋堂悬对联:“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这是李璟在《浣溪沙》中的两句。周先生习惯口中长吟“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周先生平素说明事物,阐述事理,托物寓意,并以莲之托物言志,似也暗示着自己的人生所志。
治则臻密精核,考辨不囿陈说
周先生研究中医治则学几十年。深刻认识到治则思想及引领作用。思想, 曹植诗说:“仰天长太息,思想怀故邦”。《素问·上古天真论》更进一步指出:“外不劳形於事,内无思想之患。”一种成熟的想法,都是经过“思”,然后又经过剥笋抽茧的判断去“想”的认识。
中医的治则概念,包括治疗思想、治疗原则、治疗方法。其相互交叉渗透,相辅相成,治疗思想引领治疗方法与疗效,决定着治则治法与疗效,是临床取得疗效的决定性基础。
中医治疗思想对疾病治疗的临床思维,也是中医学认识、治疗疾病的总纲。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治疗思想包括系统论思想、多因素思想、平衡思想、辩证法思想、动态发展变化思想等。狭义的治疗思想包括防微杜渐,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治未病,防重于治;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治病求本等。应当说,治疗思想是对疾病的治疗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临床治疗思维,贯穿在每一个治疗过程中,治疗思想就是中医临床实践的基本思路。
周先生指出,治疗思想是不断发展的,治疗原则和辨证论治是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的。临床上侧重治则,可以开拓新的诊疗途径。中医辨证论治产生的治则治法和固有的治疗原则相互补充验证,会使针对性更强。对于一些现代新发病、现代难治病,辨证论治的一些以往经验有时不能直接借用,需要开拓新的诊疗途径,寻找新的治疗方法。此时在治则的指导下开展研究就显得尤其重要。
上承清疏隽雅,独运睿思
周先生近代族祖,是明末名医周慎斋,其著的《慎柔五书》,对周先生学术思想早期影响巨大。明末清初,江苏医家有一大流派,即“孟河学派”,这个学派在清道光、咸丰、同治年间,名医云集,经验成熟,遂“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跬步,至千里;积小流,成江海,“孟河学派”学术思想逐渐形成。而其源渊是早期的“慎斋学派”。
明末清初,在江苏就有“阳湖学派”“毗陵诗派”和“常州学派”,在这些浓郁的文化熏陶下,滋养了后来各个学派的形成和完善,而胡慎柔、石震、顾元交等名士编订、印刊多部的《慎斋医书》,尤其是陈嘉礎所著的《医学粹精》面世后,周慎斋及“慎斋学派”得以全面形成。
周先生从医以来,很大一部分在1985年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建立中医治则治法研究室并任主任以后的研究成果。其云:“除去学习和特殊年代的磨砺,我的学术生涯有40年,前20年是搞中药研究,后20年是搞中医治则学研究。”而《周慎斋遗书》的“二十六字符”,就是周先生对早期启发较多的治则机理深化。
《周慎斋遗书》提出的“固”,“一点真阳寄坎中,固根须要药灵通”。“先天真一之气,藏于坎中。其气自下而上,与后天胃气相接而生,乃人身之至宝。”“润”,“肺为华盖主皮毛,金体由来畏火烧,便竭皮枯津液涸,滋干润燥见功劳。”润治之方,其理不出乎滋阴润燥,流通血气。“涩”,“脾实生痰滑泄,肾虚气弱多溏,遗精失禁便不藏,温涩相投切当。涩治之法,其理不出温补温补于下。”
“通”,“通治之法,不出于泻利二端。”“塞”,“塞因之法妙难传,疏启中间峻补兼,此理若能知得透,谁云医道不通仙。”其他如理、清、扬、逆、从、求、责、缓、峻、探、兼、候、夺、寒、热、补、泻、提、越、应、验,诸法在《中医治则学》基本都得到重视和发挥。以后多年间,周先生在总结、梳理“二十六字符”说:“明得个中机,便是医中杰。”
今年周先生整整八十五岁,仍坚持经常出诊并连著新作。先生曾说,先祖周敦颐是中国历史罕见的哲人,是士大夫精神上的家园,先祖周敦颐为后代的士大夫筑起一个精神上的“巢”,使得周氏后代精神上得到安宁。综观周先生的治学之道,毕生坚持“守正出新”的理念,坚守治学的雅正之路,坚守先祖周敦颐的清雅和淳厚,值此先生八五华诞之际,衷心恭祝先生青春永驻,学术之树常青!此文最后,写一小诗,以表崇敬:
史上周氏盛有名,流觞曲水莲荷亭。
半亩医坛谁云小?八五依可御鲸鹏!
作者简介:卢祥之,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副会长兼首席专家,世界中医学会联合会高级顾问,中国中医科学院客座教授